46歲「可樂果」,翻身靠這招!跟超商連線,猜出4天後你會買哪個口味
商業周刊2017年5月31日 下午 04:47
戀舊用老廠房的可樂果,換上最新的製造魂!工廠天天跟超商連線,蒐集銷售數字、促銷成果等大數據,算出4 天後,要生產多少包不同口味的可樂。(攝影程思迪)更多
你能想像有一天,從可樂果到冰箱、IKEA椅子,甚至是飛機廠商,都要為客戶量身打造商品,才能繼續走下去?
戰爭,其實正發生在你我常經過的便利商店貨架上。貨架上,歷史近80年的樂事洋芋片,透過智慧製造,口味可多達十多種,不斷推陳出新,幾乎包下快要三分之二的貨架。消費者,多是愛嘗鮮的二十多歲族群。
可樂果,一個46歲的品牌,客戶的年齡層卻在40歲上下,被大家歸類為懷舊零食。當可樂果碰上洋芋片,眼見對手節節進逼,零食產業變成了快時尚產業,如果再不變,「我們真的是老品牌,老一輩在吃的品牌,」聯華食品林口廠廠長江志強說。
然而,可樂果要變,就要戒掉過去大量生產後再銷售的習慣,改為向賣衣服的品牌Zara學習:從消費者的反應,回推今天該生產哪種口味的可樂果。
只是,它該如何知道,哪種口味會被消費者埋單,當口味越做越多,庫存風險會不會越來越大?而如果真的要變,它必須從銷售預測、行銷方法、工廠產線到員工腦袋全都改。為了生存,可樂果終於勇敢的做出了決定。
以前「筊杯」估銷量,現在連線大數據即時生產
走進聯華食品林口工廠,四條產線一字排開,像是大炮一樣長長的輸送管,不斷吐出一顆顆可樂果,牆上看板提醒半小時後,產線該換成起司口味的可樂果。
另一個廠區,視覺定位系統正在掃描每一片海苔有沒有破損,製造科長手上的PDA正傳送過來下一批堅果混合比例。以前三天換一次線,現在,一天換掉兩次產線已經是家常便飯。
當你在便利店買一包可樂果,銷售數據會立即回傳到聯華林口工廠,電腦計算當天通路銷售數字、原物料供應、庫存狀況與促銷活動等十多種變數,計算出4天後最適合生產排程。
可樂果從3種口味,到現在已經有11種口味。2000年後,國際大廠挾帶大量廣告資源湧進台灣,當可樂果遇上洋芋片的競爭,當時聯華食品董事長李開源驚覺,可樂果的消費者多是30歲以上逐漸老化族群。然而,公司卻像台灣諸多老企業的縮影,平常預估銷售量,常常就是「筊杯」或者「照抄」去年銷售量再加上10%,非常脫節。
聯華曾選擇一條沒這麼難的路:直接做多種口味商品,但最後卻慘烈收場。例如,曾推出甜口味迷你可樂果跟符合健康概念的可樂果light,根本不受歡迎,不僅庫存暴增,投資上百萬元的迷你可樂果產線就此報廢。
最終,聯華痛下決心貫徹「倒」過來的生產過程,把主導權交給消費者,讓後者決定工廠該生產什麼口味。這代表必須說服全家、統一便利商店與家樂福等大賣場給銷售數字。此外,從物料庫存、保鮮期到產線嫁動率全部都要數位化,廠長才有即時資訊調配產能。
過去,生產都靠紙筆記錄的老廠,現在,它開始用電腦算出4天後的銷售需求,還用大數據去優化生產流程。咬牙做下去的結果是:過去7年聯華營收成長47%,淨利成長55%,高於產業平均。
可樂果與洋芋片的戰爭,表面上是口味,但骨子裡比的是:誰能善用大數據,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消費者想要的,並且減少浪費庫存。
這,不僅改變品牌商做生意的方式,也讓代工產業,遭遇巨變。事實上,新客製風暴,席捲的不僅是品牌商、代工商,還有服務業。
各種有趣的可能還在發展中,而台灣在這場新製造的競爭當中,當然仍有優勢崛起,但重點不是投資金額,而是心態。
【更多報導 】
■ 你有想過「露營」小確幸,有多少是建立在「違法開發」的土地上嗎?
■ 在黑龍江出生,到美國工作…繞了大半個地球才發現:最壞的中國人在台灣
■ 不買房,存到3千萬!30多歲夫妻宣告財務自由:租11坪屋我們也很幸福
■ 34歲工程師升主管,加薪只夠每天買1個便當…一個上班族之死:誰說努力就有回報
■ 多喝水不會軟化大便、多運動不會讓便祕改善…關於便祕你一直搞錯的幾件事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玉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魚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