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第三支付

台灣的電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差別在哪?
2016/12/5
中國台灣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


原文刊登於 Call me Mitchell 呼叫米球 ,作者 Mitchell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
街口/夠麻吉/Pi/LINE Pay
上面哪一個是台灣的電子支付業者?如果你回答了其中一個,很抱歉。答案是以上皆非。

今天要來談點專業的東西:數位金融理的支付系統。
上個禮拜跟學妹聊天的時候談到,天龍國的人不是眼睛長在頭頂,而是資訊太過快速、太多;而離開了台北之後,資訊落差很大,但我們仍用 「我們原有的認知去解釋那些正在發生的改變」,而不是去了解正在發生的改變,再去應用這些改變。

這週接到了一個還算認識的網友問我: 電子支付跟第三方支付到底差別在哪裡?

在中國大陸,只要非銀行來做這些支付系統,大致通稱為第三方支付。依照的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在台灣,則因為法令的關係,把第三方支付跟電子支付、電子票證分為了三個不同的體系。

第三方支付,就是你跟我買東西,你先把錢放到給第三人,等到我給你的東西沒問題了,第三人再給我錢。這,叫做第三方支付。

在台灣,截至 2016/12/1 統計,共有 4124 家第三方支付。是的,你沒看錯,是四千多家,比上個月的 4013 家又多了幾間。(資料來源: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第三方支付的主管機關,在台灣是經濟部。適用的是銀行公會報請金管會備查的「信用卡收單機構簽訂」提供網路交易代收代付服務平台業者「為特約商店自律規範」。
第三方支付業者只能夠做代收付

那,什麼是台灣的電子支付業呢?
簡單的辨識方式:
可以轉帳的就是電子支付
不可以轉帳、儲值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有例外, 但目前沒有這種)

電子支付管理條例 第 3 條
本條例所稱電子支付機構,指經主管機關許可,以網路或電子支付平臺為中介,接受使用者註冊及開立記錄資金移轉與儲值情形之帳戶(以下簡稱電子支付帳戶),並利用電子設備以連線方式傳遞收付訊息,於付款方及收款方間經營下列業務之公司。但僅經營第一款業務,且所保管代理收付款項總餘額未逾一定金額者,不包括之:

一、代理收付實質交易款項。
⋯⋯

台灣還有另外一個規範:電子票證。
可以儲值,但不可以轉帳的就是電子票證。(悠遊卡、一卡通、愛金卡、有錢卡⋯⋯)

法令跟資本額限制如下圖:


在台灣,很多人會把街口、夠麻吉、Pi⋯⋯ 這些在手機上支付的 app 就當作電子支付,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台灣的電子支付執照,現在只有發出五張,歐付寶、橘子支付、國際連、智付寶、台灣支付。

這些業者,除了做代收付之外,還可以做幾個功能,是一般業者不能做的。例如轉帳,如果你跟朋友都在歐付寶內有款項,依照法令,錢是可以轉帳的,這就是中國大陸所稱的打款、打錢。除了信用卡綁定的支付之外,還可以用儲值的方式或者 account link(綁定帳戶即時扣款)。
那我的存款安全嗎?如果被盜領呢?
放心,台灣的法規都是正向表列,告訴業者可以的,你才可以去做。(至少在金管會是這樣,不然就不會有立委跟業者要求做金融監理沙盒了。)

第一,電子支付業管規則第 16 條就載明了:電子支付機構對於電子支付帳戶偽冒交易之爭議應負舉證之責,如有不可歸責使用者之事由者,應承擔該交易之損失。

這句話就是說 如果電子支付機構應該要舉證是使用者明知而故意,不然立法者原意就是使用者是善意的,所以,如果業者無法舉證,那麼買賣雙方都拿得到錢。這回歸到民法,主張權益之人,須負舉證之責的核心。但法規更硬性要求這個舉證責任是業者要負責。

第二,我有一千萬,會不會像新聞裡面說的收到簡訊就不見了?

PPT 的八卦版上 瘋傳一個訊息,說大陸有個案例,受害者收到 260 則簡訊,帳戶中就不見了五百多萬。在大陸,銀聯卡的簽帳卡,就類似國際的 debit card。

但台灣在這一塊上,立法者就訂定了「電子支付機構使用者身分確認機制及交易限額管理辦法」,目前開業的業者,大部分都是開立到第二類電子支付帳戶,也就是每個月累計的收支款項合計三十萬。
就是你每個月最多只能用付錢 30 萬,縱使你信用卡是黑卡或者無限卡,還是一樣 30 萬。

***還有沒有更上一層?

有的,但個人最高一百萬、非個人最高一千萬。不過重點在於,這個第三類要由電子支付業者跟申請人約定,也就是 很麻煩!

如果你每個月有開銷一百萬以上,你應該早就把全家當你家了。

所以,很多人對於電子支付機構跟第三方支付有許多的不認識,但卻跟著大陸用相同的說法、然後不知究理的就直接在八卦板留言。說著鬼島的人,只會羨慕大陸支付寶的方便,卻不知道台灣立法之後,支付寶也開始實名,就在不久前 12/1 開始限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