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賽事

“歐美超級方程式”印地卡賽車系列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發表時間︰2011-10-18 08:14  
英國車手悲劇身亡 ,16年比賽四人死亡,印地系列賽平均速度遠勝F1
現有規格的印地系列賽開始于1996年,但第一年賽事就有車手身亡。至今第16個年頭,算上最新喪生的維爾頓,共有4名印地賽車車手在比賽中死亡。

平均時速360公里

記得史泰龍出演的電影《生死極速》(《Driven》)麼,那里面的賽車就是印地賽車。目前已跨越歐亞美三洲進行,但危險性、刺激性及觀眾遠在F1之上。

前F1車手蒙托亞是從印地年度冠軍車手轉投F1的,現役F1車手中維倫紐夫也同時獲得過F1及印地系列賽的年度冠軍。
但單從速度上來說,印地賽車遠在F1之上。F1賽車車速最高曾達406公里/小時,是本田車隊在美國進行極限測試得出,但平均速度是150-250公里/小時,而印地系列賽賽車平均時速是360公里,比賽中最高可達390公里/小時。

★全世界最貴的運動是什麼?F1賽車當之無愧,養一個車隊,1年要100多億台幣,但對F1車隊來說,錢絕對不是問題,因為每場轉播收看人數超過3億,大批廠商捧著鈔票想砸錢贊助,還得排隊等。 
包機直飛賽車場,2天1夜的體驗行程每人台幣24萬,光這次媒體採訪團,預算就破千萬,但對F1車隊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因為車隊的鈔票,像雪片般飛來,源源不絕。
★記者:「想贊助F1有多貴呢?像我們TVBS的標籤, 想要把它貼在賽車上面的話,貼在側邊,台幣一年要20億,如果放在後面的話,就更醒目了,轉播一定看的到,要33億台幣,有人戲稱只有翻車才看的到的底盤部位,也要1億2千萬台幣。」

★F1賽車每場轉播,超過3億人收看,一整年收看人次超過30億,是全世界僅次於世足賽最受歡迎的運動,汽車、菸草、石油跟3C大廠,捧著鈔票送上門,因為企業名片,印上一個車隊標誌,那種身價的提升,絕對是錢買不到的,台灣的宏碁電腦就藉著贊助法拉利車隊,拿到法拉利筆記型電腦的設計權,因此能跟惠普在歐洲市場競爭。

攤開各車隊今年的預算排名,從邁凱倫到雷諾,前六名都超過3億美金,台幣破百億,這也難怪有人說 F1賽車不但是貴族的遊戲,也是燒錢的運動。

高貴燒錢有理 車隊成本價值 2009/10/26

懂得如何“燒錢”才是在F1賽車場上的生存之道,車隊的開銷數據就是最佳證明!
F1車隊每年的營運費用包括建立設施、員工薪金、車手與試車員薪金、引擎、輪胎、旅費、實驗、裝備與技術開發等
因此,每年F1車隊的費用從4560萬美元(約1億5870令吉)起跳,最高費用可達到4億4560萬美元(約15億5000萬令吉)。2008年所有車隊的總花費就高達21億4400萬美元(約72億92萬令吉),這樣的數據著實令人撟舌不下。
2008年各車隊“燒錢”表
★費用以美元計(1美元兌3令吉36仙)
車隊車體製造費差旅費研發全年花費
法拉利410萬1800萬2000萬4億438萬
邁凱輪270萬1300萬3500萬3億046萬
豐田200萬1200萬2150萬2億904萬
雷諾140萬750萬1690萬2億068萬*尚有其余小額費用未收錄

觀眾人數 僅次于足球

F1賽車運動的觀賞人數約為5億人僅次于足球,為全球第二大運動,比賽地點跨越五大洲,許多人為這種風馳電掣的極速運動神魂顛倒。
在F1賽道上,速度決定一切,因此車隊之間就在賽車的機械工藝上下功夫,在車手水平相近時,誰的賽車工藝勝人一籌,即能拿下冠軍。
國際汽聯為了不讓車隊之間過于仰賴電腦設計出來的賽車,經常修改規則,以讓觀眾能看到車手展示實力。

借助F1 促銷商品

若能夠在任何一輛F1賽車上,尤其是大名鼎鼎的法拉利賽車有個小廣告,相信沒有多少個商家會放棄這個機會。數 年前,台灣的電腦廠家宏碁(Acer)在微處理器計和生產跨國公司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超威半導體公司)的牽線下,成功在法拉利賽車的后車輪前,取得一個約20平方公分的廣告位置,這塊幾乎在比賽中小得看不到的標志,為宏碁帶來不小的經濟效 益,也真正讓宏碁進入國際市場並發揚光大。

F1車隊和贊助廠商並未公佈廣告價碼,根據車隊與商家之間的仲介商表示,像宏碁這樣的廣告至少要每年300萬美元(約1000萬令吉),而且至少需簽下3年合約。

現金充裕的商家因而樂此不疲,因為不管車隊的成績如何,其產生的廣告效應遠遠大于所付出的廣告費用。宏碁即是一例,其產品增長不在話下,還獲授權推出法拉利筆電紀念版,吸引許多法拉利車迷購買,進一步推高宏碁的營業額。F1是燒錢的運動,但只要市場行銷策略上運用得宜,車隊和商家皆是贏家,因為許多消費者會心甘情願的購買與F1有關的產品。

法拉利車隊開銷:

1.引擎 1億8000萬美元 
2.員工薪水 1000萬美元 
3.招待尋找贊助商 1500萬美元
4.車隊出差旅費 1000萬美元 
5.車手薪金 1000萬美元以上 
6.技術研發 1000萬美元以上 
7.風洞測試與管理 2000萬美元 
8.營運/測試/比賽 4000萬美元

其他車隊的引擎費用:

●邁凱輪 1億4000萬美元 
●寶馬 1億8500萬美元 
●豐田 1億5000萬美元 
●本田 1億美元

藉賽事創建品牌

以2008賽季為例,F1獲得高達43億美元的利潤,其中50%直接歸入F1管理公司,另50%(21億5000萬美元)才是所有車隊依靠成績表現所能獲得的收入。
50%之中再另行分配20%是車隊排位賽分配,另有45%則由分站比賽成績定奪,最后35%是各車隊依照整個賽季的優劣表現而定。
許多F1車隊每年皆是至少投資過億美元的花費,像法拉利這樣大洒金錢的車隊,如果只能從F1收入的50%中獲得4000至5000萬美元,並不足以抵銷賽車引擎的費用。
因此F1車隊的經營者主要是希望藉F1賽事創建品牌,吸引贊助商增加資金,以及開拓汽車銷售市場,打一場長久戰。
至于那些需要每年依賴母公司“輸血”的車隊,在F1賽場上多馳騁一年,即代表“失血”越多,唯有自求多福。


車隊各項支出
支出項目大略費用(1美元兌3令吉36仙)
賽車1億美元以上
風洞測試與管理2000萬美元
測試與比賽4000萬美元
車隊員工薪金700萬至1000萬美元
車手薪金100萬至1000萬美元以上
差旅費700萬至1000萬美元
應酬與活動數十萬至千萬美元

各國爭辦 提高知名度

F1超過40%的收入來自電視轉播費,如果說它是F1經濟來源的中流砥柱,撐起整個F1的資金命脈,那場地申辦費則是使F1收支平衡趨向穩健的支柱。跨入21世紀后,F1在全球各大洲積極設立賽場,在F1的品牌效應之下,許多國家希望贏得主辦權,提高國家的知名度和創造旅遊收入。
因此,不少國家甘願自掏腰包興建F1賽場,並每年向F1管理繳交1000萬至5000萬美元的申辦費用。
由于各國向F1管理公司繳交的申辦費用不一,一些國家如意大利和摩洛哥甚至不用付費,以致引起爭議。
然而,這些爭議並未影響想要加入舉辦F1國家的意願,依然有許多國家排隊申請。
以下為英國《F1商業》雜誌列出的部分國家的F1場地申辦費用:
國家申辦費用
巴林1800萬美元
日本950萬美元
馬來西亞1500萬美元
歐、美各站1000萬美元
中國上海3000萬美元
摩納哥/意大利免費

亞洲成F1吸金地

2010年F1賽季19個主辦場地中,有7個是亞洲賽場,僅次于歐洲的9個賽場。換言之,亞洲賽場已是F1重要的吸金地!

亞洲是F1的轉捩點,F1藉此開辟另一個大金礦,但亞洲也能從F1得到好處嗎?未必見得。
韓國將是2010年F1賽季新加入的站點,從而與巴林、日本、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和阿布札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之一),組成F1在亞洲勢力,與歐洲各賽站分庭抗禮。韓國為了得到F1主辦權,已成功由9家金融機構集資1億5970萬美元(約5億4000萬令吉)建造賽場,至于剩余的資金,將由該國主辦單位聯同政府解決,誓把F1賽事帶進韓國。

中印市場潛能極大

于是,不管是具備經濟實力的阿拉伯國家,或是財務狀況不佳的印度和黎巴嫩等國家,皆向F1靠攏,希望分得一杯羹。然而,一切“向錢看”的F1並非來者不拒,如果該國連數以千萬美元計的申辦費都付不起,自然不在主辦名單中。

但是,對于印度、中國這兩個超過10億人口,市場潛能極大的國家,則會另眼相看。

從吸金角度來看,亞洲確實是F1的轉捩點,一個能讓F1的收入大幅度上揚的地區,說白一些,亞洲是F1的大金礦!

北美洲 潛力受看好

F1抬高亞洲的地位,不外乎希望引起亞洲國家注意,以吸引更多國家申請主辦F1。
雖然亞洲是F1增加經濟來源的重要管首,但並非F1的唯一管道,因為北美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也能為F1帶來難以估計的利潤。

控制F1管理公司的伯尼表示,F1將逐步撤出歐洲,向亞洲與北美洲發展。換言之,北美洲也有能力與亞洲平分天下,甚至超越亞洲。尤其是美國,由于擁有F1所需的賽道和經濟能力,想在美國舉辦一年10場F1賽事,不成問題。
至今為止,北美洲國家中,只有加拿大的表現較為積極,墨西哥也有意承辦,美國反而對舉辦F1的興趣有所保留,因此才讓亞洲國家展現舉辦F1的霸氣。

2013年全球F1電視觀眾4.5億人(減少5千萬 中國驟降3千萬)

作者:sohu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4-2-10 11:41:24

2013年F1全球收視統計出爐,全年電視觀眾人數比2012年減少10個百分點,其中中國電視觀眾數量直降3000萬。在過去一年,中國地區損失了近2980萬觀眾,收視人數僅為1900萬人,比2012賽季下降近60%,損失人數幾乎超越了所有擁有轉播權國家的收視人數。  

近日,F1官方發佈了《2013年全球媒體報告》,報告顯示去年F1在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播放,媒體報導時間達2.7萬小時,電視觀眾人數為4.5億人,比2012年的5億人減少了5000萬人。  

可以理解的是2012賽季有20場大獎賽,而去年少了一場比賽,觀眾人數勢必有所下降,但2011年同樣為19場比賽,而電視觀眾人數達到5.15億。  

“F1總裁”伯尼-埃克萊斯頓在報告中指出當前電視臺越來越難留住電視觀眾,特別是塞巴斯蒂安-維特爾提前實現衛冕後讓不少觀眾失去了觀看比賽的興趣。  

他寫到:“去年我們的全球觀眾人數為4.5億,與2012年相比是下降的,儘管這不出意外。美國和巴西大獎賽通常會吸引大量觀眾,但隨著世界冠軍爭奪在此之前已經結束,最後幾場比賽因缺少競爭性而對收視造影響不出所料。另外2013年(比2012年)少一場比賽,總體影響勢必進一步擴大。”   

根據報告,雖然總觀眾人數下降,其中法國、中國兩大市場觀眾的減少最為明顯,但也不全是壞消息,因為英國、美國和義大利卻有所遞增。  

去年,全美國共有1140萬觀眾,成為觀眾人數增長最多的市場,自從NBC Sport頻道取代NBC進行轉播後,觀眾人數猛增1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英國通過付費頻道Sky Sports和免費頻道BBC一起收看的觀眾數增長2%後超過2900萬。占全球F1電視市場份額第二多的仍是義大利,全年總計有3580萬觀眾收看了大獎賽。  

相對而言,去年在中國,由於中央電視臺CCTV不對F1進行轉播,一年下來僅有1900萬人觀看了比賽,比2012年少了將近3000萬觀眾,而中國僅占整個市場份額的1%。  

同時,法國在改由付費頻道CANAL+轉播F1後,觀眾人數從前一年的2700萬驟降至1000萬。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維特爾連續四年贏得世界冠軍並在下半賽季保持全勝,但德國市場的電視觀眾竟然減少了10個百分點,對F1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在F1觀眾占全球市場份額最多的西班牙,觀眾人數出現小幅的減少,但考慮到與2012年相比,去年恰好少了一場在西班牙舉行的比賽——瓦倫西亞,3020萬的數位可以接受。  

巴西是去年觀眾人數最多的國家,有7700萬人觀看了比賽,不過與2012年相比還是下降了5個百分點。  上賽季,俄羅斯車手維塔利-佩特羅夫的離開讓俄羅斯市場受到影響,觀眾人數下降10%。不過,今年年輕的俄羅斯車手丹尼-維亞特代表紅牛二隊參賽,而且10月份還將迎來歷史上第一場俄羅斯大獎賽,相信市場將有所回暖。  

伯尼估計,2014年隨著F1進入新的渦輪增壓引擎時代,或許能夠重新點燃觀眾的興趣。他說:“現在需要渦輪增壓引擎等新技術讓F1保持在可持續發展技術的最前沿。我可以確定,新賽季不止比賽的不可預知性將達到頂點,也會重新點燃刺激和激烈的競爭。”

NASCAR比賽每年有超過1.5億名觀眾會到現場觀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449504.htm

只要你來到美國,你會發現NASCAR無處不在。NASCAR,即全國運動汽車競賽(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ock Car Auto Racing)的簡稱,它將賽車運動帶入了一個革命性的時代。

美國的賽車運動起源於美國南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私酒販子常常駕駛飛車在鄉間小路上飛馳,以躲避聯邦稅務稽查員的追捕。隨著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越演越烈,私酒販子們想方設法地提高汽車馬力、改造汽車結構以使車子更好地控制,更容易地逃脫聯邦政府的追捕。私酒販子們為了比較誰的車跑得最快,誰的車技最好,就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賽車比賽,這就是NASCAR比賽的前身。

現代意義上的賽車的成功應該歸功於一個人-比爾.弗朗斯(Bill.France),他既是一名出色的車手,也是一位優秀的機械師。1938年,比爾.弗朗斯成功舉辦了代托那海灘賽車賽,接下來,他開始著手策劃另一場更大的勝利-舉辦“全國賽車冠軍賽”。由於得不到美國汽車聯合會的支持,弗朗斯的計畫幾近夭折,於是他決定成立自己的組織機構,經過不斷的策劃和完善,NASCAR於1948年2月15日正式主持成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蹉跎歲月之後,今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NASCAR每年組織約2000場比賽。這些比賽分為十二個獨立的系列,在全國的100多個賽場舉行。NASCAR的成員人數超過50,000人,其中包括一部分全世界最出色的車手、機械師和車隊老闆。每年超過150,000,000名觀眾觀看比賽。

發展

1946年,從海軍造船廠退伍的佛朗斯毅然以自己位於代托納海灘的加油站作為抵押,建立了NASCAR的前身“全國賽車冠軍聯盟”(NCSCC),將分散在各地的私人車賽歸納到聯盟的掌握之下,並設立了全美第一個賽車積分制度和優勝者基金。次年,來自佐治亞的私酒販子方迪弗洛克成為NCSCC首位全國冠軍,這些成功的運作終於使佛朗斯得以在NCSCC的基礎上建立了NASCA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ock Car Auto Racing,全國運動汽車競賽),一個超越所有車手、車隊所有者和贊助商之上的管理機構。

納斯卡賽車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NASCAR已經成為全球最著名的一項賽車運動,在美國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納斯卡不走精英路線,為了保證比賽的公平、合理地控制成本,NASCAR對參賽車輛做出了嚴格要求,並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檢查制度,甚至包括車手的體重,體重在200磅以下的車手必須在賽車上額外載重10到15磅,40多輛賽車中,誰都可能成為冠軍。比賽充斥著層出不窮的超車鏡頭,非常刺激。更重要的是,納斯卡的賽車往往就是汽車廠商在市面上銷售的車型。車迷在觀看比賽後,可以立刻沖進遍佈全美國各地的汽車銷售店,購買與冠軍賽車最為相似的車型。

對“賽車”一詞的理解,美國人與歐洲人也有著天壤之別。在從小吃著速食長大的拓荒者後代們眼裡,伊莫拉、蒙特卡洛或是斯帕賽道上那樣持續不斷的減速彎與“速度”這一賽車運動的核心根本就是背道而馳的。這個“在橢圓形賽道上一圈一圈傻跑”(前F1車手阿萊西語)的納斯卡賽事也許正是美國賽車運動的縮影。

NASCAR每個賽季的首站比賽“戴托納500”更被稱為“偉大的美國賽車”。NASCAR每年組織2000多場比賽,這些比賽被分為12個獨立的系列,在全國100多個賽場進行。每年有超過1.5億名觀眾會到現場觀看NASCAR比賽。到目前為止,為NASCAR工作的成員人數已經超過50000人,其中包括全球最優秀的車手和機械師。 

十二比賽

溫斯頓杯
NASCAR的首要賽事,是當今世界上最具競爭性的賽車項目,參賽的主要車型為雪弗萊蒙特卡洛、豐田凱美瑞、福特雷


納斯卡賽車

鳥和皮蒂亞克。在比賽中你可以看到最偉大的車手,感受最驚心動魄的賽況。

Busch系列賽

這場比賽在觀眾人數和獎金金額上僅次於溫斯頓杯。它使用的賽車和溫斯頓的車極為相似,只是馬力數值稍低,重量比後者輕100磅,長度上短了5英寸。

Carftsman卡車系列賽

由於小型輕便貨車在美國十分暢銷,因此賽車迷們對它也推崇之至。這場比賽競爭激烈,所有參賽的輕便貨車都按照與溫斯頓杯比賽類似的要求改裝。

Wiston Racing系列賽

NASCAR每週在遍佈全國的100多條短層賽道上組織這場比賽。該系列賽共分十個賽區,由積分制度把所有的賽區綜合起來,每年年底,每個賽區產生一名冠軍並在此基礎上產生全國冠軍。

溫斯頓西部系列賽

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內華達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的賽道上舉行。它使用的車輛和溫斯頓杯使用的頗為相似-事實上,溫斯頓杯西部賽的車手每年和溫斯頓杯的車手競賽兩次

Busch北部系列賽

在美國北部諸州舉辦,被認為是發展最快的比賽之一

Busch全明星賽

是NASCAR組織的比賽中唯一在沙石賽道上舉行的一項,在中西部各州如伊利諾、衣阿華、明尼蘇達、內布拉斯加和南達科他舉行。

Featherilte Southwest Tour

這項系列賽每年有20多場比賽,主要在西南部的一些賽場上舉行。其中許多場和溫斯頓、Carftsman卡車系列賽同時舉行。

Reb-Co Northwest Tour

這項系列賽與Featherlite southwest Tour的區別在於它在西北部舉辦。

Featherlite Modified Tour

NASCAR最古老的賽事,也是唯一採用沒有擋泥板的賽車的比賽。在美國西北部地區舉行,比賽所用的賽車均為改裝車。

Slim Jim All Pro系列賽

在美國東南部及印第安那密蘇里州舉行。

Goody's Dash系列賽事

比賽採用四缸引擎的微型汽車,在短賽道和超級賽道上各有8次比賽,是NASCAR的入門級賽事。

4NASCAR賽場

NASCAR吸引人的另一特色是它的賽場,一個出色的賽場給車手提供了發揮的空間,使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操縱自己的賽車;也為賽車迷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們從中感受到賽車運動的魅力。

是什麼令NASCAR賽車運動在美國如此流行?賽車運動的收視率遠遠超過棒球、籃球和橄欖球,它又有什麼獨特之處呢?一方面,美國是個輪子上的國家,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駕駛,人們很容易對賽車產生認同感,賽車迷們更樂於將自己的汽車DIY成除外表外和幾乎和賽車一樣的汽車。賽車不同於其他運動,它對人的體形、重量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人們可以隨著車的飛馳自由想像著自己駕駛飛車的情景。另一方面,人類自古以來就嚮往著冒險,而賽車,通過巨大的噪音、地面的震動、飛揚的塵土和風馳電掣的速度,帶給觀眾一種強有力的震撼,讓人體驗到其中的壯觀,其過程充滿著冒險。這是其他任何運動也無法比擬的。

沒有人在觀看比賽的時候不能激動萬分,巨大的賽道上並排著42輛賽車在鮮亮的外表下隱藏著700馬力的轟鳴聲激發了人們的情感,看吧,在57圈的比賽中,一輛輛寄託自己夢想的賽車在賽道上馳騁飛揚,賽車的領先位置不斷更第,第一名會是誰?隨著比賽圈數的漸漸減少,觀眾的心被調得越來越高,興奮與緊張也越來越接近頂點,比賽中的驚心動魄是多麼扣人心弦啊,隨時會有意外出現,而結果在比賽結束之前也永遠是個未知數。在最後一圈的比賽時刻,賽場上一片沉寂,數量賽車並排齊驅,人們在焦慮地等待結果出現。在結果出來以後,觀眾們會將自己的情緒盡情釋放,感謝賽車給他們帶來的歡樂。

在每場比賽開始之前,車手們總是小心翼翼,精心準備著即將來臨的比賽,賽車給他們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他們在比賽中的行動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假設一下當時的情形吧,如果你是一位賽車手,在極短的時間內加速到100km/h,再從100km/h的速度加到160km/h,再繼續加速或保持此速度前進,你周圍的四十一輛賽車也是如此,有時每輛賽車相距不過數英寸!任何失誤都是致命的。

對於NASCAR運動就簡單介紹到此了,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都競相開發出最優秀的車型提供給NASCAR車手參加比賽,比如福特旗下的福特雷鳥,通用旗下的雪弗萊SSR等,除此之外,還有諸如DODGE 車廠、CHEVROLET 車廠都為NASCAR生產出高性能的轎車。NASCAR賽車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是同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將會越來越多地感受到汽車帶給我們生活的巨大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