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马克思】新工业革命、“互联网+”与中国竞争力未来

Add advertisement
这一次的思考,其实是《财经》产业组十几名同事共同的智慧结晶。“互联网+”不光是时髦概念,对企业而言,它是营收、利润和可持续竞争力;对国家而言,它决定着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国际竞争力。本周,“财经十一人”将为您呈现一个以“落地互联网+”为主旨的专题报道,含本篇在内,一共15篇文章,这也是今天出版的《财经》杂志封面文章      马克|文

“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同时出现在今年三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绝非偶然。

凭借规模优势和价格利器,中国制造在十几年间席卷世界,到2007年,全世界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PC、手机、彩电、空调,40%的纺织品都在中国生产。那一年,《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先后在美中两国畅销,书的结论是:“价格最终总是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无法拒绝中国制造的产品。”到2010年,以产值计算,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但就在此前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开始。截至2014年6月,德、美、日、英、韩等国均提出了自己的国家战略,以适应并引领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其中的代表,就是2013年德国的“工业4.0”战略。

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象征物是蒸汽机,成果是机器取代人力畜力的机械化。十九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象征物是电,成果是电气化和自动化。二十世纪中期,以电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生产效率得以指数化地增长,被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登场,二十年后,PC互联网升级为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公司超越电脑软件等传统IT公司成为科技公司的代表,并革命性的改变了媒体、娱乐、零售、旅行等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众多行业。

2011年前后,以德国人提出“工业4.0”概念为标志(两年后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技术开始进入并改造大型工业企业。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工业4.0”、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这三个分别由德国人和美国人提出的概念相提并论,互换使用,它们都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了帷幕。


互联网在连接一切过程中,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信息的互联,代表公司是雅虎谷歌百度新浪;第二阶段是人与人的互联(代表公司是脸谱推特腾讯)和人与商品的互联(代表公司是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第三阶段刚刚开始,是物与物的互联,代表公司是提出“工业4.0”概念的西门子和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的GE。

前两个阶段被称为消费互联网,它做到了人与人、人与商品的天涯咫尺。动几下手指,失散几十年的小学同学就出现在面前,敲几下键盘,千里之外的心仪商品就会被送进家门。那么,第三阶段,工业互联网阶段,会不会有同样神奇,甚至更神奇的事情发生?

完成工业互联网改造的企业,是全价值链数字化的、数据驱动型的企业。首先,企业实时掌握完整的内部数据:人的数据(过去的管理软件已能实现但现在能更廉价便捷),机器设备的运行数据(过去有限掌握);其次,实时掌握供应链各环节的完整数据(过去有限掌握);第三,实时掌握客户/消费者的完整数据(过去有限掌握)。

过去,企业不是不想掌握这些数据,但没有技术手段,或者代价过于高昂。但没有这些数据,企业运营就像瞎子摸象,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经验直觉和运气。
比如,企业都知道要以销定产,都知道要最小化库存,但是很难做到,因为决策信息匮乏。
只有沃尔玛这样的贵族企业,才能够花几亿美元自己发卫星贴条码来实时监控卖场数据,然后指导后端的物流生产。
现在,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使企业可以低成本对接消费者和渠道商,采集并分析各环节的业务数据,从而实现对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射频技术和传感器(单价已经降到了100美元以下)的普及,使得企业能够对机器运行数据进行采集,实时了解工厂的运作情况,实现过去求之不得的精细化运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是技术进步的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仅把数据采集回来,后端的分析能力跟不上,不能用数据指导行动,那就只是data rich(数据富集)而不是data driven(数据驱动),而做不到数据驱动,就不能称为实现了工业4.0。


互联网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国起初落后,但很快赶了上来,并与美国共执牛耳。在赶超过程中,造就了腾讯和阿里这两家两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第三阶段,中国暂时落后,能否后来居上,不能盲目乐观。因为与消费互联网不同,工业互联网不是平地起楼,而是与此前的工业传承紧密相关。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由百年老店西门子和GE提出,而不是由硅谷新贵提出,原因正在于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出现在了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两个概念,前者因为阿里腾讯等消费互联网巨头结合自己的业务需求鼎立推广,因此广泛传播,后者其实更接地气,但因为主要跟传统产业相关,因此热度远不如前者。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中国政府计划用3个10年来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就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目标是把中国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方阵,提升到第二方阵。最终目标,是到2045年跻身第一方阵。

而“互联网+”,就是实现三步走目标第一步“中国制造2025”的强有力工具。按中国政府的解释,“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目前普遍认为,美国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一方阵,德日为第二方阵,英法等欧洲国家和韩中等东亚国家或地区为第三方阵。

三步走战略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宏伟目标,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迄今为止,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征的体现,即规模化和低成本,而这相当程度上又是被动承接的结果——上世纪末发达国家掀起新一轮全球化高潮,中国积极加入WTO,从而顺利承接发达国家中低端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

2001年,中国加入WTO,此时发达国家已完成以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组装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成建制外移到低成本(劳动力、物流、环保等)国家,自己则聚焦于“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两端——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物流、营销、品牌等。

中国政府及时意识到了这个趋势,并于2007年正式提出“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8年来,成绩斐然,但问题也多多。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就在给《财经》的专稿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公司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中小企业上网率只有25%左右,上云率只有23%,跟风企业较多,创新型企业不足,对新生事物普遍没有洞察力。”
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的解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就是智能制造——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而在这方面,无论观念、技术还是实践,引领潮头的都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德国。


但另一方面,新工业革命毕竟刚刚拉开帷幕,先行者的领先优势有限,按腾讯创始人马化腾的说法,这是一场“起跑线上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我们有大量“弯道超车”的机会,也有被“弯道反超”的风险。

客观而言,中国的工业基础已经相当雄厚,更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和勤奋比例最高的人民,还有举世闻名的强政府,而且这个政府正在日益厘清自己的功能定位。因此,虽然不能盲目乐观,但我们也有理由预期,中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可能重复消费互联网的一幕,最终成为第一方阵中的执牛耳者。

最后再说一句题外话,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进程中,物物互联也不是尽头。美国数据咨询公司Gartner预计,到2020年,将有260亿个传感器安装在各类设备上。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未来学家预言,到本世纪中叶,体内植入智能芯片的人,将和今天携带手机的人一样众多。那时,人人、物物、人物的大范围实时互联互动将成为常态,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不再是想象而将是现实,这将深度重塑这个星球的商业运行和社会形态。

不是所有人都对这幅未来图景欢呼雀跃,也有相当多的人相信,人类将因此走向毁灭。


Hi,我是《财经》副主编马克,欢迎您跟我互动,我的邮箱:kema@caijing.com.cn
这是《财经》杂志公司产业报道团队建立的微信公号,聚焦商业,尤其科技、能源,道、技并重,推动阳光商业。点击右上角,在弹出菜单中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查看公众号(caijingEleven)关注我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