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企業搶進互聯網,新科技人才不再是科技業專寵

文 / 今周刊
8 月 14 日,宏達電宣布裁員,當天就有新公司到現場拉布條搶人,這是新舊科技人才交替的場景,硬體製造人才釋出,網路應用人才卻搶不到人。企業紛紛搶進物聯網,新科技人才不再是科技業專屬。這意味,在各行各業,都有機會成為職場熱門人才。

全世界產業遊戲規則,正因物聯網改變
兩年多來,物聯網開始受到各界重視,去年《今周刊》推出「物聯網」封面故事後,持續關注這個重要趨勢,經過一年來的觀察,我們看見三大商機趨勢:

趨勢一:提供服務者,才最賺錢!

物聯網正在改寫產業的遊戲規則,哈佛大學講座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說:「它們重新塑造產業界限,並創造出全新的產業。」例如 2011 年,BMW 推出共乘服務系統「DriveNow」,每分鐘收費○.三四歐元 (約合新台幣十三元),你就能租到一輛 BMW i3。租 BMW 只要銅板價,這是物聯網帶來的改變。

趨勢二:你想不到的東西,都上網了!

輪胎大廠米其林在 2013 年把輪胎也連上了物聯網。透過輪胎裡裝置感應器,等到車隊輪胎該換的時候,就主動提醒。日本富士通還開發出「牛聯網」,自動量測牛的體溫,提高繁殖成功率。就像日本軟體銀行董事長孫正義說的:「我們將看到一個情形,那就是『沒有一項裝置不連上網路』。」

趨勢三:越老企業,越要跟上腳步!

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去年營收四兆八千億新台幣,這家公司○三年時金融事業占營收比率高達五六%,今年卻宣布出售一千億美元金融資產,重新擁抱傳統製造業,關鍵之一,就是物聯網技術。「越傳統的產業,用物聯網改善的效益越明顯。」 IBM 台灣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盧志浩如此觀察。

新科技人才供不應求,只要沾上邊就有機會

104 人力銀行在八月以「新科技人才逆襲」為名的報告中顯示,儘管景氣低迷,但物聯網相關職缺兩年成長 327%。不僅台灣企業一才難求,美國、中國也一樣,亞馬遜、中國微軟研究院挖角挖到台灣來。

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說,今年職缺比去年成長五倍,科技人才面臨大斷層,「這是產業結構與人力結構大調整,連傳統行銷、業務等職位也要增添數位能力,成為 i 人才」。他估計,一流資工系大學畢業生薪資三年內起薪就會突破十萬元。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產學合作研究中心智慧維護系統中心主任李傑也認為,台灣至少缺一.五萬名大數據人才。

既然機會之門敞開,該如何抓住熱潮,晉升新科技人才?如果想搭上這波人才列車,職位的工作者可以這樣規畫:

IC 設計師 (從單一功能→單一晶片多功能):

李魁林說,這是台灣原本就有的優勢人才,「市場需求大於學校供給的量,未來在新科技領域中一樣很熱門。」

行銷業務或產品經理 (增加數位能力轉變成 i 人才):

一個商業背景的人很難直接跳去寫程式,但是培養對資料的敏感度,則是跨入新科技人必要的途徑。「現在,網路上的行為都可以被記錄分析,將來行銷業務的工作也會變成科技工作。」玉山銀行數位金融長李正國預言。

資料科學家與資料分析師:

這是新科技人才中最接近核心能力的人,也是因應大數據所新生的職位。但同時,一個資工背景、會寫程式的人,若要成為資料分析人才,就必須想辦法培養該產業的商業知識。
物聯網,帶動科技業到傳統產業全面洗牌。在新舊世界交替之際,機會留給願意跨界、勇於突破自己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