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網路的商業模式:「免費」宣傳,再靠「限量」、「獨特」賺錢

網路商業模式:「免費」宣傳,再靠「限量」、「獨特」賺錢

March 7th, 2012 by Jamie | 切換為細明體

幾個月前,我們聊過 Seth Godin 與他的「媒體金字塔」。基本上在描述近年來由於「免費」內容的質與量大大興起,讓消費者對需要付費的「大眾」內容越來越不感興趣。但他們的荷包並沒有縮水,所以預算往「限量」與「獨特」的內容移動。因此 CD 越賣越差,但演唱會的門票越賣越好。小說越賣越差,但電影的門票卻越賣越好。

但這陣子我越想,就越覺得這不只是「媒體」的商業模式,這個金字塔,根本完整的敘述了整個網路的商業模式。幾乎所有我可以想到的成功網路服務,都是這樣在營運的。
Google 靠著「免費」的搜尋擴散,然後靠著「限量」,甚至是「獨特」的廣告版位賺錢。
Facebook 靠著「免費」的社群平台吸引用戶,同樣靠著「限量」和「獨特」的曝光版位獲利。
Dropbox 靠著「免費」雙向 250MB 病毒行銷,再靠著「限量」的儲存空間收費。Gilt 靠「免費」宣傳,再靠「限量」的商品達到一年 5 億美金的營業額。

同樣的例子,我還可以舉出幾百個,不過我相信你已經得到那個點。你或許會問,也有很多 EC 平台靠著「免費」宣傳,但靠著「大眾商品」賺錢的啊?我得說,這個模式其實不是很賺錢,因為「大眾」的東西到了網路,到處都有賣,還非常容易可以比價,因此往往殺到幾乎沒有毛利的程度。
所以 EC 平台營業額高,但獲利能力卻相當低 — 
以 PCHome 為例,2010 年營業額 107 億,毛利卻只有 17.9 億,不到 20%,這還是把高毛利的廣告加進來平均後的結果。所以那些真正讓 EC 賺到錢的,還是「限量」和「獨特」為主的商品。

也因此,如果你要在網路上創造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那可能要循著類似的模式。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賣數位內容」、「線上訂閱」,很難變成一門好生意,因為它從根本,就與市場的動向背道而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