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富士康雇机器人上班

腾讯科技[微博]孙实 田香宁2015年04月07日21:34
微博 空间 微信 新浪微博 邮箱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摘要]
虽然富士康高喊着“用机器人取代人工”的口号,但从事的工作较为低级和造价过高,是富士康必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腾讯科技 孙实 田香宁 4月7日报道
如果你是一家工厂的老板,当机器人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对此,富士康给出的最新答案是:每年增加超过1万台机器人和10万套自动化设备。

其实,富士康“引进机器人代替人工”的消息由来已久,甚至还颇有一些激进。

2006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提出了发展机器人的规划,并聘请了一批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自动化专家。

2007年,富士康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

2008年,富士康机器人开始投入生产。

2009年,15款名为Foxbot的富士康机器人开发完成,并被应用于喷涂、装配、搬运等工序。

此后郭台铭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规划:

2011年: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最终 “三年造一百万台机器人”。

2014年:廉价劳动力将不复存在,希望在五至十年内利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2015年:在未来3年内达成7成人力由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取代。

招工难 逼着富士康雇佣机器人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一直在享受着“人口红利”,但现在这种红利则正在慢慢消失,劳动力逐渐短缺。

彭博社分析师曾撰文:

自2006年以来,中国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工资差距缩小了50%以上。到2015年,大陆年轻务工人员数量会下降2000万,至5.05亿人,到2020年将再次减少2200万人。“中国制造业面临非常大的工资成本压力,富士康同样难逃厄运。

一名富士康的中层干部回忆2005年富士康太原工厂招工的情况:

那时技术管理型人才只招重点大学毕业生,普通工人至少得有中专以上文化。当时基层工人一个月能挣到2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水平并不低于普通太原市民。求职者要靠托关系,甚至花钱才能加入富士康。

但在2012年,还是同样的工厂,同样的招聘人员,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非别无选择,否则现在的小孩不会选择富士康。在近两年外出招聘技术人员的时候,经常不得不去一些很次的学校才能招到人。”

如果想招进并且挽留住工人,提高收入待遇是富士康唯一解决的途径,而对于目前有100万员工的富士康来说,即使是很小的涨薪幅度,依旧会带来巨大的成长上涨。

同时,富士康的主要工资构成是底薪+加班工资,但是富士康的底薪固定而且偏低,想要收入高,就需要大强度的加班,这又是很多人逃离富士康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是在种种因素导致的“招工难”大背景下,富士康不得不开始加大对机器人的研发,希望通过机器人来取代人工,应对“招工难”的问题,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压力,有效减少外界对于富士康“虐待工人”的恶劣印象。

想取代人工 没那么简单

当然,富士康选择机器人取代人工,也有其从事工作的特殊性。

上海一家拥有自有工厂的手机公司的高管曾对媒体表示,在手机行业,机器人只适合于那些单个品类产能较大、出货周期长的公司,因此大部分手机公司都会选择用人工为主。

富士康的大客户苹果的产品通常一年才更换一次主力型号,且单个产品iPhone、iPad的出货量超大,因此比较适合率先采用机器人产线。

不过虽然富士康高喊着“用机器人取代人工”的口号,但从事的工作较为低级和造价过高,是富士康必须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将富士康机器人称之为“机械手臂”似乎更为合适。
转播到腾讯微博

富士康目前研制出来的是精度为0.05毫米的机械手臂,而苹果的要求是0.02毫米。

除此之外,机械手臂很难做到像人类的五指那样灵活,因此现在富士康的机械手臂虽然已经用在了iPhone和iPad的生产上,但主要还是从事一些简单、重复、枯燥的工艺,如粉刷、检测、焊接。

有富士康离职员工表示,在富士康主营的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贴片和后端的装配、搬运环节,在绝大部分中间制造环节,还是必须用人工。

从成本方面考虑,根据型号、功能、复杂程度的不同,国产机器人的每台售价可达六七十万元,低则十几万元。成本如此之高,也是富士康现在依然保留百万级别员工的重要原因。

即使是富士康相关人士也承认,百万台的计划是个挑战,是对未来领域的探索,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生产一些高精密的产品,自动化的调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富士康也在加快这个进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