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將電腦網路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路互聯」,在這基礎上發展出覆蓋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聯網路稱網際網路,即是互相連接一起的網路。
網際網路並不等同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只是一建基於超文字相互鏈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網際網路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所以互聯網(Internet)是一個將眾多網絡連接在一起的國際性電腦通訊網絡,它集現代通信技術、電腦技術和信息技術於一體,連接著世界各國的信息紐帶,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資源基地。
互聯網思維: (產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
“互聯網思維”是時下被炒得很熱的一個名詞。它被大眾所熟知,應該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在談到小米迅速發展的秘訣時向我們吐露的。但事實上,“互聯網思維”這個詞最早是由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提出的,他説“我們這些企業家們今後要有互聯網思維,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聯網,但你的思維方式要逐漸用互聯網的方式去思考。”因此,“互聯網思維”沒有明確的定義,它更多的是以一種觀念存在于現如今的社會中。隨著這個詞匯一次又一次地被成功人士提及並強調,一個企業如何通過“互聯網思維”有效又有力地發展成為了當今的商業經。那麼,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有的人認為,“互聯網思維”是指生活互聯網化後所衍生出的思想,但這只是這五個字的表面含義。如何通過互聯網將人與人之間的生産生活聯係得更緊密、距離更近,才是“互聯網思維”真正帶給我們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微信和LINE的橫空出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運用互聯網,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固有的電話、短信等通信方式,而通過微信朋友圈,用戶與用戶更是可以自由而隨意地展示彼此日常。于是一夜之間,我們的生活“微信LINE化”了。這種通過互聯網實現遠距離之間的“零距離”互聯是微信和LINE成功的要訣,更是“互聯網思維”精髓的體現。足見“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一種“互聯”的需求,如何從這種需求中設計出更加符合現代化生活方式的産品是每一個企業要在“互聯網思維”中摸索的。
互聯是“互聯網思維”的本質,但單純做到互聯並不能代表“互聯網思維”的全部。如今,教育網絡化越來越被大家所熟知,被社會所認同,這是一種“互聯網思維”在教育事業上的應用。
越來越多的教育公司在網絡上兜售自己的教育資源,但大多毀譽參半。把教育資源搬到網上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老師與學生的互聯,可這種粗放的做法令我國網絡教育的專業性屢遭質疑。比如國內做英語發音訓練的網站絕大部分由人工編撰英文材料,學生在發音訓練時只能做到復讀機式的誦讀。而國外的很多公司已經將語音識別技術運用到發音練習中了,其係統可以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發音方式自動糾錯並提示如何改進。這不但提高了教育的專業性,更降低了成本,是一種“科技至上”的體現。可見,如何運用科技將産品做到真正的專注且專業,是企業在運用“互聯網思維”時需要思考的。
其實,如今幾乎全世界的企業都在以“互聯網思維”為出發點開發自己的産品。在運用“互聯網思維”獲得成功的眾多産品中,怎樣嶄露頭角,成為每個企業的新課題。“滴滴打車”是當下移動網絡的火熱産品,它通過為乘客和出租司機建立交流平臺,快捷且有效地解決了生活中“打車難”的問題。這又是一個運用“互聯網思維”獲得成功的案例。但也就是最近,一個名為“Uber”的美國打車軟件迅速脫穎而出,在美國本土的一些城市瞬間取代了同類産品。“Uber”與“滴滴打車”不同的是,它互聯的群體並非乘客與的士, “Uber”通過GPS追蹤定位車輛,當用戶發出打車請求後,幾分鐘內便會有一輛注冊了“Uber”並與你同路的私家車開到你面前。這種創新性的打車模式,其打車速度和舒適程度,是傳統打車軟件所不能比擬的,其環保性更是以往打車模式所不具有的,“Uber”借此創新一鳴驚人。有人説“十年前在網上賣書是互聯網思維,現在不是”。可見,創新是“互聯網思維”的又一標準,同時“互聯網思維”本就存在著無限的創新可能性。
回到“互聯網思維”本身,雖説這種思維是一種觀念而並非工具,但無論如何它還是離不開“互聯網”這個開放的平臺。在這個眾人皆網民的時代,一個互聯網産品想要保值,其面向的群體要以大眾為主。如果一個産品不能令用戶成為産品的一部分,不能和他們連接在一起,這個産品必然是失敗的。如果一個産品人人都可體驗並參與其中,就代表著它擁有了無數的反饋和修改建議,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産品的研發設計,而當眾多用戶參與到企業的品牌傳播之中時,這種所謂的粉絲經濟更可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所以“互聯網思維”同樣是一種“體驗”與“參與”的思維。
“互聯網思維”雖已極大發展但畢竟還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其存在的空間趨于無限,用戶與用戶間的傳播只是互聯的一個方面,放眼望去,産品與産品之間、用戶與産品之間又何嘗不是在時刻互聯。余額寶依托著支付寶,微信可以綁定銀行卡,手機話費甚至能夠支付購物的費用。讓我們大膽想象,有一天,出行只需一部手機,它就互聯了車鑰匙,銀行卡,身份證等一切日常必需品,這並非誇誇其談,只因“互聯網思維”確實潛力無盡。(通訊員 楊靜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