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國發會竟立志1年花光千億基金

風評:荒唐,國發會竟立志1年花光千億基金!

2018年8月2日 上午 09:49

國發會為促進產業創新轉型成立的諮詢輔導服務專案辦公室日前成立,荒唐的是: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期許1年內,就能把這1,000億元的產創轉型基金花完。難道官員不知道,這種「政策目標」與花錢方式,達成的機率有多低?更重要的是:可能帶來的後遺症與風險有多高嗎?

國發會主導成立的產創轉型基金,是在2年前的7月匡列千億元後成立,政策目標是扮演投資點火角色,引導企業升級轉型;方式就是政府拿錢投資民間企業,以協助企業進行合併、收購、分割,或是其他有助於企業創新轉型的投資計畫;而且基金已通過如興、三顧、新日光及群曜等四案的投資。

而由於產創基金是以協助中小企業轉型為主要目標,因此大型投資案不會是其標的,相關規定就限定個案(或整個集團)不得超過100億元,個案投資金額也以不超過被投資公司實收資本額的2成為原則。目前已投資的案件,少則1億元,多則20多億元。

因此,很務實的算一下,產創基金要1年內花光千億元,少則要投資百件投資案,多則可到三百件投資案;而產創基金當然不可能亦不應是「來者不拒、通通有獎」,依照送件審查件數與通過投資的比例推估,如果送審件數與通過件數是3比1,要看過500件投資案,如果以5比1計則超過千件以上。

可能嗎?產創基金有多少專職人員、又有多少專業,能在1年內消化如此龐大的投資案量?

再以產創基金成立後接到的投資申請看,成立後至今,接到的詢問業者家數有30家左右,實際提出申請的件數只有5件左右。國發會也許可辯稱政策新上路(其實也2年了),業者不熟悉,未來數量會較多。但未來1年,有可能出現爆炸性的破百件甚至數百件嗎?如果出現此盛況的機率近零,產創基金又怎麼可能1年花掉千億元?

陳美伶說,產業創新轉型基金成立目的是協助更多的中小企業共同轉型升級,讓台灣整體能發展更好,因「很強的人走100步,還不如全部的人、大家都往前各走10步」。這番話確實大有均富的「大同思想」在內,但以現在的產業趨勢與結構,卻顯得相當不合時宜;因為,當今產業現實的是很強的人是走100步甚至1000步,同時帶動較弱者往前邁進10步;國發會把產創基金變成讓「大家都往前各走10步」,其實就是讓全部都成為全球競技場上的弱者與失敗者。這種思維下,這筆錢花得值得與否,是該再計量計量。

其實,蔡政府拿千億成立產創基金,本身就是一個風險大又錯誤的政策。這個基金扮演的角色,其實類似創投;基金根據專業,分析評估每個投資案的獲利與風險,了解每個經營團隊的能力與潛力;在投資後,也不是如虛應般的派出一名董事加入董事會即可,而是必須有能力協助所投資的企業拓展市場、健全財務、作好公司治理、甚至協助其建立必要的產業人脈。

這些都是國外著名風投公司必須承擔、也有能力作到的事,請問國發會的產創基金,這些事有能力作到幾分?國發會自知不足找來台經院負責協助,但台經院是一個研究單位,雖然主要研究領域在產業,但產業研究與真槍實彈搞創投是兩碼事,距離之遙遠如「參與商」。

更何況,即使撇開讓人擔心又可議的專業能力不談,只要是政府主導的投資、負責的基金,總逃不掉許多奇特的政策考量、政治壓力、長官交代等情事,最後到底千億元有多少是支持創業者、經營者,或落入尋租者口袋,是讓人擔心的問題。

以產創基金已通過花22億元(如加上耀華的23億,等於政府基金投資了45億元)投資新日光案而言,這當然是配合5+2產業、推動綠能等政策而為之,但在全球太陽能大廠紛紛倒閉、各國政府減少補貼時,這個投資是否划算是讓人懷疑。另一個如興投資案,則已被立委質疑有掏空、資助中國官二代等而在調查中。

政府拿千億元直接跳下來搞產創基金,本身已經是錯誤又風險高昂的作法,「長官」說出1年內花光基金的期盼,又更是錯上加錯,相關官員、承辦人員最好能多留意未來的司法與政治風險。其實,政府放寬法令、讓民間創投恢復過去活力與榮景,就可達到「協助企業併購、升級、轉型」的政策目標,避免許多無謂的風險與後遺症。

相關報導
風評:拿千億元尋租?從如興案看政府基金投資的問題
新新聞》如興竟拿國發基金扮散財童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