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2017/02/20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這是中國近 20 年來經濟的縮影,很感謝原作者這麼用心的整理出這些,告訴我們微軟亞洲研究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認為台灣若想做亞洲矽谷應該好好看看這個故事,因為這就是一個投資,而後開枝散葉的成功投資。(責任編輯:林子鈞)
作者/智東西
導語:「 沒有人可以繞開這個機構去談論過去十幾年的中國科技史」,而在當下,它所囊括的頂尖科技力量正讓一眾公司虎視眈眈。
微軟亞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簡稱 MSRA),這座微軟在海外設立的首個研究院,1998 年由比爾蓋茨欽點,從此敲響了中國 IT 業態蘇醒的前奏。大概連比爾蓋茨和當時諫言的麥爾伏德博士也不會想到, 在後來的十幾年間這座機構能夠對中國科技界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甚至一度勝過帶給微軟自身的價值。 而究其核心還在於「人」。
繼去年芮勇、何凱明和孫劍出走之後,昨天,微軟亞洲研究院再痛失一名老將,常務副院長馬維英已加入今日頭條。「黃埔軍校」的帽子戴久了便有些意味深長。商業對於科技的訴求日益強烈,人才搶奪戰步步緊逼,這裡的中堅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牽動人心,讓一眾公司虎視眈眈。
為此,本文特從學術成就和商業價值兩個層面梳理出 MSAR 體系下的人才庫,其範圍涵蓋了研究院自成立起的數千名院友,對業界具備一定參考價值。與此同時,他們的流動也折射出當下 IT 界百態:四屆院長、九座山頭的毫髮便牽動著市值千億公司命脈,二十位 IEEE Fellow 已成眾獵頭的必爭之地,四大派系之爭變幻莫測,十大新秀的誕生則預示著更多可能。
廣告
一、相約九八
故事還得從 19 年前來自中國的聲聲召喚說起。
九十年初,中國電腦產業苗頭燃起,人才增長速度甚至超越美國;而大洋彼岸的軟體巨頭正面臨創新與競爭壓力,微軟前任首席技術官麥爾.伏德向比爾蓋茨諫言,將研究院開到中國來。
1998 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成立。這是互聯網力量最不可一世的一年,谷歌、搜狐、京東、騰訊、新浪相繼誕生。37 歲的語音辨識專家李開複受命成為首任院長。三年後,最初的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李開複組建團隊之初就頻頻受阻,說服海外精英歸國並不容易,何況是在電話和網路還未普及的年代。但其中也不乏熱血青年,張亞勤的加盟成為打開僵局的契機。這位 31 歲,1997 年就獲得 IEEE Fellow 的天才少年曾被一度傳為佳話。
1998 年底到 1999 年,研究院第一批管理團隊逐漸成形,由國內高校博士生和海歸派組成。 略微發黃的合照記錄下中關村丹棱街的偉大時刻,在往後的十幾年裡,這批人的光熱輻射至大半個中國科技圈。
第一排從左至右依次為:張宏江、李開複、沈向洋、張亞勤,他們名字早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
第二排從左至右依次為:李世鵬、李江、李勁、劉文印。其中左三李勁,就是當年鄧小平視察上海工作時,談及「電腦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身旁的小孩,也被稱為「鄧摸頭」。
第三排,左上角露出頭尖的三位女士從左至右分別是:當時的秘書陳蕾、公關負責人尚笑莉和高校關係負責人張靜。右後方兩位分別是王堅(阿里雲之父)和張益肇(現 MSRA 副院長)。
記憶被定格在青澀而激情四溢的面龐。後面發生事情讓人欣喜,研究院陸續在全球頂級學術會議與期刊嶄露頭角,關鍵的 2002 年,研究院首次在電腦科研領域最富盛名的國際圖形學年會 SIGGRAPH 上發表了 4 篇論文。
隨後的三年內,MSRA 迎來了他最為輝煌的歲月。2005 年 SIGGRAPH 收錄的 9 篇論文都來自於微軟中國研究院,這相當於當年論文收錄量的十分之一。微軟亞洲研究院不負眾望地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熱的實驗室,並且沒有之一。
聚似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如今,當年合照中精英部隊已重新分佈,沈向洋作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張益肇擔任微軟亞洲院副院長。而關於其他人的故事將在後文娓娓道來。
二、四小天鵝
時間線拉回到 2016 年 11 月 14 日,在研究院成立 18 周年之際,微軟亞洲院院友會正式成立。四任院長聚首,讓人頗為感慨和激動。開放的自由文化、執著的創新精神在他們手中得以“傳幫接帶”,同時也為各自的青春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首任院長:李開複(1998-2005年任職微軟)
1998 年 7 月,李開複從 SGI 加入微軟並在中國創建並領導微軟中國研究院,隨後擔任微軟自然互動式軟體及服務部門副總裁,負責研發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服務使得人機界面。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年代,李開複絕對稱得上矽谷華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恰逢 SGI 市場商業化受阻,他的激情和才能在微軟中國研究院找到釋放口。研究院成立早期,李開複功不可沒,吸引了包括張亞勤在內的一批學者回國,並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培養機制和創新文化。
2005 年,李開複離開微軟加入谷歌,「跳槽事件」還曾引發兩家巨頭間的官司戰爭。2009 年,李開複卸職谷歌大中華區總裁,創辦「創新工廠」。
2)天才少年(2001年 —2004年)
1999 年,張亞勤作為「及時雨」加入微軟。2001 年,微軟中國研究院升級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張亞勤擔任首任院長。隨後的三年間,張亞勤帶領 MSAR 進入黃金時期。
同年 1 月,張亞勤升任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成為比爾蓋茨的智囊團核心成員。2005 年李開複跳槽谷歌,張亞勤成立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另一種說法是,被調回國,臨危受命,再次接過院長的大旗。
2006 年-2014 年 9 月張亞勤升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負責微軟在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2014 年 9 月,實權幾近架空的張亞勤加入百度,擔任總裁。
3)沈向洋(2004年 -2007年)
在進入 MSAR 之前,沈向洋以研究員身份加入位於雷德蒙德(Redmond,Washington)的微軟研究院總部。1999 年,再回到北京參與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
在擔任計算組主任期間,沈向洋的狼性與鬥志被激發。研究院在最頂尖年會 SIGGRAPH 上發表的論文逐年上升,被 MIT Technology Review 評為全球最頂級的電腦科學研究院。背後卻是被當年的常務副院長王堅嘲笑「豬狗不如」,不分晝夜做研究,「那一年徹徹底底地把所有的人都滅掉」,沈向洋回憶起當時的情形。
2004 年,沈向洋升任第三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2013 年,沈向洋接替退休的微軟前首席研究和戰略官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成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
自博士畢業到今年,已經是沈向洋在微軟工作的 21 個年頭,是微軟核心管理層中為數不多的大陸華人。今年陸奇離職後,沈向洋已成為微軟職位最高的華人。
4)洪小文(2007年至今)
與沈向洋軌跡類似,洪小文在 2000 年調 MSAR 語音產品組之前,已經在微軟總部任高級研究員。
2007 年第三任院長沈向洋上調西雅圖總部,作為副院長的洪小文接棒,成為該機構歷史上第四任院長。
雖未及前任張亞勤、沈向洋等的曝光率,但洪小文在業界的學術地位和威望並不低。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先後獲得電腦科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兼任 IEEE 語音轉換及音訊處理學術雜誌的編委。
三、九座山頭
在 MSAR 潛心修煉多年已成大師,再面對時代浪潮的種種機遇和挑戰易於反掌。他們踏出院門大施拳腳,將中國一批科技企業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各自領域和新環境中紮根穩業同時,他們也不忘互幫互助。
1)阿里雲之父:王堅
王堅,此前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 2008 年以首席架構師身份加盟阿里巴巴,2009 年被指派為阿里首席技術官,身居阿里巴巴合夥人之一。
如果將張亞勤定義為「天才」,那麼王堅則是另一維度上的「怪才」。傳言他還在杭州大學念本科時就常跑到浙大旁聽電腦課程。杭州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後在浙大教書,32 歲已經是系主任。
在微軟期間,王堅負責所研發的 SQM 資料處理處理系統被應用到 Office 2007 等微軟產品的開發。其主持發明的數位墨水技術被應用在 TabletPC、Windows 等產品中。
加入阿里之初,外界質疑聲不斷,說是王堅「忽悠」了馬雲。2010 年啟動的「YunOS」(當時叫雲手機業務)看上去近似於不可能的任務,五年之後,阿里雲在王堅掌舵下,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公共雲平臺。雖然 C 端業績平平,但 B 端的阿里雲業務已風生水起。
2)小米合夥人:林斌
林斌與 MSAR 的緣起緣滅與李開複有很大關係。
2000 年,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 1 年多,李開複親自找到在微軟西雅圖總部任職軟體發展工程師的林斌,將他帶回國做研發經理。在職期間,曾協助張宏江、張亞勤創辦了微軟亞洲工程院,任職工程總監。但仍與李開複交情最深,2005 年李開複轉戰谷歌,大將林斌也追隨而去。
不過,當李開複 2009 年從谷歌離職創業再做孵化空間,林斌這次卻沒有選擇繼續跟隨老大哥,而是被雷軍拉上一起創辦了小米。這家用互聯網思維賣硬體的創新公司,估值曾一度上至 450 億美元,其親民的產品文化吸引大量中國青年擁躉。
之外,在張宏江和林斌的影響下,有不少 MSAR 員工也加入到小米團隊中。這一點連同阿里雲派系將在後文詳述。
3)金山 CEO:張宏江
1998 年,張宏江于張亞勤之後加入 MSAR,在加入微軟之前曾是多媒體世界大會技術委員會主席,主攻多媒體研究領域,是電腦視頻檢索研究領域的“開山鼻祖”。張宏江屬於典型的海歸派,當年在張亞勤的鼓動下,漂洋過海舉家來到了漫天沙塵暴的北京。
在 MSAR 一呆就是十二年,畢竟是中國人,期間也沒有因為天氣原因抱怨。2000 年,張宏江被升任 MSAR 副院長,後創立了微軟亞洲工程院,工作更偏向業務層面,但並不是技術出身的他熱情所在。
2011 年 10 月,張宏江離開任職十多年的微軟,雷軍尋覓 4 年之久的金山 CEO 最終塵埃落定。不過,張宏江是個念舊的人,在離職的前四年間,張宏江仍堅持著「上午在微軟上完班,下午到金山上任做金山的 CEO”的作息。
4)張亞勤:百度總裁
在很多人眼裡,張亞勤離開微軟在料想之中,只是時間問題。據其自己爆料,微軟任職期間,曾給中央直屬機關單位,包括中宣部的領導們講課;IT 界的稍微有些名氣的人出書,他都會欣然為之寫序。這樣「老幹部」生活顯然不再是張亞勤所想。
谷歌退華後,恰逢百度的業務還處上升期,在當時看來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2014 年 9 月,張亞勤加盟百度,擔任總裁,負責新業務。後續參與投資 Uber、巴西團購網站 Peixe Urbano 等。
這兩年百度負面新聞不斷,加之陸奇空降掌權,這位 12 歲就考入中國科大少年班的科學家,其仕途之路並沒有早年的順風順水。
5)趙峰:海爾集團 CTO
相比上文提及的互聯網公司,前任微軟研究院原來的常務副院長趙峰選擇海爾引起的漣漪要小得多。2015 年 9 月份,趙峰離開微軟亞洲研究院,出任海爾集團 CTO、副總裁。
趙鋒在 MIT 獲得人工智慧博士,曾在位於矽谷的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擔任首席科學家工作。作為物聯網領域的領軍人物,趙鋒曾領導開發了微軟傳感塵埃、微型網路服務等。在無線傳感網路以及雲計算系統等領域,趙峰擁有超過 30 項美國專利技術,超過 100 篇技術論文和物聯網專著。
習慣了研究院開放與自由環境,再加入傳統制造型企業很難說是對口。不過硬體方向或許更為穩健。
6)李世鵬:硬蛋 CTO
在趙峰跳槽不到三個月,2015 年 10 月,MSRA 元老級員工李世鵬也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春”,加盟硬蛋(科通芯城)擔任 CTO。李世鵬是目前已知的加入智慧硬體行業,份量數一數二的頂尖科學家。
據說背後還有張亞勤的「牽線搭橋」,新晉當天張宏江為之站臺。李世鵬加盟之後將成立硬蛋實驗室,為硬蛋旗下的創新創業團隊進行技術「把脈」。
7)芮勇:聯想集團 CTO
芮勇畢業後即加盟微軟,此前已在微軟工作 18 年之久。在美國微軟總部工作 7 年後,芮勇於 2006 年初回到中國,先後擔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任戰略總監、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中國創新孵化部總經理。
2016 年 11 月,楊元慶邀來芮勇擔任 CTO。聯想成為芮勇第二份工作,足見其改換門庭之慎重,這之中對聯想未來發展戰略的認同當是一個重要因素。
芮勇同時也是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學會會士 (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學會士 (IAPR Fellow),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SPIE Fellow) 和國際電腦協會傑出科學家 (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芮勇獲得及申報美國及國際技術專利四十余項。
8)湯曉鷗:商湯系推動者
湯曉鷗教授,1996 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2005-2008 年於 MSRA 擔任視覺計算組負責人,獲得電腦視覺頂級會議 CVPR09 的最佳論文(亞洲首篇)。
湯曉鷗博士雖屬於學院派,不過其推動並投資的兩家電腦視覺初創——商湯科技、Linkface 已經為大家所熟知。其中商湯科技成立不到兩年就已晉升為獨角獸陣列,學術成果和人才力量自然少不了這位背後大 BOSS 的功勞。
比較有意思的插曲是,這位學術泰斗的演藝生涯開始於研究院,同時在研究院達到頂峰。湯曉鷗博士曾被一致推選為研究院文工團團長,兼團委書記,連續三年出任研究院年度文藝晚會主持人。為此,他為自己起了個藝名叫「小 o」,在研究院引起很大反響。「看事物要一分為二,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有可笑的一面,同時也有更可笑的一面」,關於小 o 的名言還不時在坊間流傳。
9)李開複:創新工廠
2005 年從微軟輾轉谷歌,2009 年卸任谷歌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職位,創辦創新工廠。李開複溫和儒雅的外表下也藏著一顆桀驁不馴的靈魂。
受限於當時谷歌在中國的業務已經受阻,內部晉升空間有限,並且週邊的創業氛圍興起。李開複開始了創新工廠的征途。之所以將其劃為「山頭」的行列,很大意義上在於創新工廠扶持了一批中國年輕企業,包括知乎、點心、豌豆莢等,部分公司中也因 MSRA 前員工關係而受到信任。
縱觀八座山頭的興起和演進趨勢,大牛們在尋找標地時,正逐漸從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企業向硬體公司、人工智慧技術型公司/崗位靠攏。
四、二十位學術泰斗
在學術造詣方面,IEEE Fellow 成為重要風向標。IEEE 全稱為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屬於國際性的電子技術與資訊科學工程師的協會。IEEE Fellow 屬 IEEE 院士,為協會最高等級會員。經過 IEEE 董事會審核,每年有 300 名左右新院士,通過率一般為 35~40%。
MSRA 成立 19 年,在眾多學術大咖,近 5000 名院友中也不過產生了近 20 名 IEEE Fellow,可見其含金量。當然,這二十位被學術界肯定的大牛無一例外正在成為巨頭們的必爭之人。
1)四位歷任院長
歷任 MSRA 院長,張亞勤(現任百度總裁)、李開複(現任創新工廠 CEO)、沈向洋(現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洪小文(現任 MSRA 院長)先後獲得 IEEE Fellow 頭銜。作為學術帶頭人,知名度較高,在此便不過多贅述。張亞勤倒是值得一提,31 歲時成為該協會百年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
2)兩任上市集團公司 CTO
芮勇(現任聯想 CTO),楊元慶 2016 年興師動眾請來的 CTO 背景當然不會弱。芮勇除作為 IEEE Fellow 外,同時也是國際模式識別學會士 (IAPR Fellow),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SPIE Fellow) 和國際電腦協會傑出科學家 (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獲得及申報美國及國際技術專利四十餘項。
趙峰(現任海爾集團 CTO),趙峰博士因其在網路嵌入式計算與感測器網路研究領域所做出的貢獻,於 2009 年度獲得 IEEE Fellow。如今的微軟資料中心被譽為全球儀錶化與監控最為密集的雲計算基礎架構得益于趙峰博士的研究。
他同時也是《美國電腦學會傳感網路彙刊》的創刊總編輯,並且撰寫或合作撰寫了超過 100 篇技術論文和書籍,其中包括摩根考夫曼出版的《無線感測器網路:資訊處理方法》(與 Leo Guibas 合著)。
3)一任創業公司 CTO
李世鵬(現任硬蛋 CTO),李世鵬博士 1999 年 5 月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曾任副院長、首席研究員及多媒體計算組主任研究員。於 2011 年當選為 IEEE Fellow,在微軟亞研院期間的 16 年半,共獲 170 多項專利。
4)回歸高校
2013 年入選 IEEE Fellow 的兩位學者已加入高校擔任重要職位,包括馬毅(上海科技大學資訊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吳楓 201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執行院長)。
此外,張黔(香港科技大學電腦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這位元出生於 70 年代的年輕女科學家曾是微軟亞洲研究院歷史上最年輕的主任研究員,獲 2003 年度 IEEE Fellow。
朱文武(清華大學電腦系副主任),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員,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及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員等職。曾獲 IEEE Fellow、SPIE Fellow、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等榮譽。
湯曉鷗(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現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集成所多媒體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麻省理工學院博士,IEEE Fellow。其發明的人臉識別技術(Gaussian Face/Deep ID)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超過人眼識別能力的電腦演算法。截至 2015 年 7 月 10 日,他的論文引用次數超過 15896 次,H-Index 為 59.
宋謌平(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教授),此前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語音組高級研究員和研究組主任。從事語音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具有廣泛的語音研究興趣,包括語音辨識、說話人識別,語音分析、編碼與合成、人機通信介面,回聲消除、噪音消除等方面。
5)堅守 MSRA
郭百寧(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獲 2009 年度 IEEE Fellow,主要從事網路圖形學技術、基於網路應用的虛擬環境技術、幾何模型、基於圖像的模型和繪製、紋理合成、真實感圖形圖像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在國際著名雜誌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七十多篇學術論文並擁有四十多項技術專利。
張永光(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獲得 2014 年度 IEEE Fellow,中山大學博士。
6)加入阿里雲
華先勝(現負責阿里雲的視覺計算團隊),此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項目研究主管,在北京大學獲得應用數學博士學位,曾獲選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協會院士(IEEE Fellow)、美國電腦協會 ACM2015 年度傑出科學家、MIT TR35 大獎(全球 35 位 35 歲以下的傑出青年創新人物)等榮譽。2016 年加入阿里雲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iDST 的科學家團隊。
7)2017年新晉院士
劉鐵岩,獲選 2017 年度新晉 IEEE Fellow。此前他為機器學習組負責人、首席研究員。在近期常務副院長馬維英離職後,已加入高級管理團隊。因對機器學習方法及其在網路搜索和線上廣告領域應用做出的傑出貢獻,同時獲選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以及 ACM 傑出會員(ACM Distinguished Member)。
此外,2017 年度 IEEE Fellow 的還包括了 MSRA 的三位院友:
張虹(Hong Tan),因對可穿戴觸覺技術領域所做出的貢獻獲選。
顏水城 ,因對子空間學習和視覺分類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獲選。(注意,此“ 顏水城”區別於 360 人工智慧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顏水成”)
李航 ,因對資訊檢索和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機器學習研究所做出的貢獻獲選。
看到這裡,大概能掂量出 2017 年最新這批 IEEE Fellow 的含金量了,正可謂後生可畏!
五、四大派系
除前文提及的八座山頭,在 MSRA 遍及全球範圍的院友幫裡除出來單幹外,派系與傳承關係可見一二。
1)阿里系
之所以將阿里系放在第一介紹,實在是阿里雲盤踞了 MARA 太多人才。
據依圖科技聯合創始人林晨曦回憶,八年前他跟著時任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副院長王堅一起加盟了阿里,成為阿里雲的最早一批組建者。「當時我們一起離開的有十幾個人,我們走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王堅,他說跳出微軟是為了實現更有價值的事情,我們就跟著他出來了。」
此外,阿里雲 iDST 團隊的科學家周靖人、華先勝,技術總監初敏均來自微軟。初敏 2009 年加入阿里巴巴的初敏博士,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近 10 年,創建並領導了語音合成研究小組。 目前在阿里雲負責語音辨識、人機交互服務等智慧技術的研發。阿里巴巴集團 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技術總監初敏。
華先勝曾擔任阿里巴巴搜索事業部研究員、資深總監,手機淘寶「拍立淘」的關鍵技術就是由華先勝帶領的團隊研發的。2016 年加入阿里雲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iDST 的科學家團隊。華先勝將帶領阿里雲的視覺計算(Visual Computing)團隊,專注於視頻圖像分析、識別和搜索等領域的 AI 技術研發。
螞蟻金服高級研究員陽振坤也曾先後任職聯想研究院 、微軟亞洲研究院等公司任職,加盟淘寶前,陽振坤為百度高級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雲計算系統。現擔任淘寶研究員,主持淘寶海量資料庫系統的研究和開發。
這還不算未查證的其他資訊。由此也可窺見,阿里挖人的力度和深度十分厲害。
2)湯帥系
正如前文提及,商湯科技和 Linkface 兩家明星初創的成功少不了湯帥的推動。據消息稱,商湯科技核心團隊裡的工程人員主要來自 MSRA,包括其聯合創始人楊帆,在 2006-2014 年間任職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組,負責視覺演算法的產品轉化。
實際上,鑒於湯帥在電腦視覺領域的深遠影響力,部分電腦視覺公司或多或少與之有些聯繫。比如另一家旗鼓相當的 Face++,其中部分重要人物同時也是湯的學生。
另一家在 2014 年成立的 Linkface,實際上也是湯帥的弟子。比如,“所謂的四大美女”之一石建萍就是徐立的師妹。不過這家公司因為過度宣傳而被黑就是後話了。
3)雷軍系
被拉來和雷軍一起幹的前 MSAR 最有名的當屬林斌和張宏江。此外,還有個段子也能說明他暗地裡還挖來了不少人。據說,張宏江受雷軍邀請參加小米 2014 年的年會。站在臺上,他問了一句:咱們下面有多少人是從微軟亞洲工程院來的?在當時就有 43 人舉手。
4)海外系
除了中國公司挖人,MSRA 還承擔著國際人才輸送站的角色。于 2013 年成立 Facebook 人工智慧實驗室(Facebook AI Research,簡稱 FAIR) 就是受益人之一。
何愷明,於 2016 年 8 月離開 MSRA 加入了 FAIR(Facebook AI Research),擔任研究科學家。此前,他先後在 MSRA 實習和正式入職,曾以第一作者身份拿過兩次 CVPR 最佳論文獎(2009 和 2016)——其中 2016 年 CVPR 最佳論文為圖像識別中的深度殘差學習(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
賈揚清離開 MSRA 之後,還曾在 NEC、Google Brain 任職,目前在 Facebook 的 AI 實驗室 FAIR 從事研究工作,他是著名的深度學習框架 Caffee 的締造者。
4)留守系
以洪小文為首的留守系成為 MSRA 當下最堅實的力量。在一次院友聚會中,他有些動情地說道:「有些人離開了幾年了,有些人剛剛離開,我可以保證的是,我們這群人還會好好地在這邊專心致志地做科研創新,我們不是產品部門,我們也不是學校,但是我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扎實的單位,研究院存在一天,就有一群人會繼續在這邊,專專心心地做科研創新。」
六、十大新秀
前輩們在已經在中國科技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新鮮血液的力量更不容小覷,他們正在迫不及待地嘗試與接受挑戰,更享受從零到一的突破。同時,由於 MSRA 的工作經歷和學術背景,更容易受到資本青睞。
以下統計篩選的十大後起之秀更偏向新型互聯網技術類公司,並非已成就輪高低。類似祁國晟創立的北京國雙科技(已上市)等並不在討論範圍內。
1)談及國內電腦視覺創業,「一桶筐湯」(依圖、格靈深瞳、曠視、商湯)是繞不開的資本寵兒。但究其溯源,實際上都是 MSRA 這棵大樹下的桃李。
Face++:印奇,孫劍。
Face++創始人印奇,1988 年生,從本科開始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加全職工作共四年,研發人臉識別系統,被廣泛應用在 X-box 和 Bing 等微軟產品中。可以說,本科期間就進入 MSRA 實習這是少有的,與人臉識別的結緣也成為後來印奇創業神話的真正原點。
2016 年加入的孫劍,此前已在 MSRA 工作了 13 年,此前擔任視覺計算組首席研究員。在 CVPR,ICCV,ECCV,SIGGRAPH 等頂級會議上發表近百篇學術論文。曾是湯曉鷗博士、沈向洋博士的得意門生學生。沈向洋最後還費力將其調至研究院美國總部。
只是他後來既沒有選擇繼續待在微軟、或是加入商湯。而是選擇在 2016 年 7 月加入 Face++(曠視科技)擔任首席科學家。只能說人各有志吧。
商湯科技:楊帆
楊帆,現為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北京公司總經理。在 2006-2014 任職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工程組,負責視覺演算法的產品轉化、專案管理和團隊管理。曾參與 Xbox、Kinect、Windows Hello、Bing 圖像搜索、視頻編輯軟體 Movie Maker 等數十項視覺新技術產品模組研發。
此外,商湯科技前員工曹旭東也曾在 MSRA 工作,不過現在已經自立門戶了。年輕人的心果然是不甘平凡。
依圖科技:林晨曦
準確來說,依圖科技的聯合創始人林晨曦上一份工作是在阿里雲,擔任計算資深專家與技術總監。此前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機器學習、電腦視覺、資訊檢索以及分散式系統方向的研究工作。在 2008 年追隨王堅入職阿里。
格靈深瞳:蔡煬
格靈深瞳創始人來自于谷歌系,其他幾位聯合創始人也不在微軟系範圍內。現核心產品人眼攝像機研發負責人蔡煬算是一位。
耳熟能詳四大新秀,前二者更因年底的過億美元融資而晉升獨角獸行列。相較而言,依圖和格靈深瞳的行事風格則更低調,但
2)余凱:地平線機器人
作為前百度 IDL 創始人,現地平線機器人 CEO,很少人知道余凱還有一段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的經歷,當時主要從事圖像檢索方面的研究。
6)淩海濱:亮風台科技
2012 年,淩海濱與好友廖春元、唐榮興等人一同創立創立亮風台科技,並擔任其首席科學家。
淩海濱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1 年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08 年起任職於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現在為電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電腦視覺、模式識別、人機交互和機器學習等。
7)孫天齊:Vincross
據孫天齊向智東西介紹,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本科期間他便進入 MSAR 實習,後在清華生物醫學工程系進入神經學相關項目研究並負責相關課程。
于 2014 年創立 Vincross,推出了可適應各種地形並獨立行走的六足機器人 HEXA,已獲得真格基金兩輪投資。
8)曹旭東:Momenta
這是一家頗具爭議的公司,創立之初就因所屬商湯科技的法人關係而獨立融資背黑。不過公司仍在正常營運,其四位女性聯合創始人中炎曾作為 MSRA 實習生。
LinkfaceCTO 黃賢俊,曾在 MSRA 任職八年,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帶隊完成了圖像搜索智慧排序、高解析度螢幕錄製、必應中英文機器翻譯、必應搜索字典擴展、無線螢幕交互投影系統 (Titanium)、分散式視訊壓縮等核心項目。
七、結語
歷經 19 載,微軟亞洲研究院早已超越了「跨國公司駐中國分部」的意義,中國 IT 界「黃埔軍校」盛譽名副其實:旗下超過 10 位院友在中國最頂尖的科技企業擔任高管,20 位院友當選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80 餘位在創業浪潮中大有所為。
業界對於這所偉大機構仰慕而敬重,它不僅為微軟一家公司創造價值和收益,更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推動著整個中國科技行業與互聯網技術進步與普及。
但另一方面,自 2005 年第一任院長李開複辭任加入谷歌開始,這座人才搖籃就一直在換血與輸出中振盪,於得失之間成就了當下科技界的武林盛世,勢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於微軟自身而言,更多的思考應在於如何在錯失了互聯網末班車後,借其技術儲備和積澱繼續重拾昔日的輝煌。「人才仲介」的鍋不能背!
看完 AI圈的武林傳奇,在智東西後臺回復 “小智 ”,給你傳授更多武林秘笈。
延伸閱讀
【傅盛崩潰】FB 宣布禁止中國工具 App 廣告,獵豹元氣大傷 中國創投大讚的完美商業模式:摩拜單車巧妙解決創業盈利難題,獲 2 億美元融資 【台灣看不到中國車尾燈】中媒專文解析:台灣是如何錯失移動互聯網浪潮的?
(本文經原作者 智东西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特稿:微軟亞洲研究院英雄譜 主宰中國科技圈的半壁江山 〉。)
6)淩海濱:亮風台科技
2012 年,淩海濱與好友廖春元、唐榮興等人一同創立創立亮風台科技,並擔任其首席科學家。
淩海濱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1 年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08 年起任職於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現在為電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電腦視覺、模式識別、人機交互和機器學習等。
7)孫天齊:Vincross
據孫天齊向智東西介紹,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本科期間他便進入 MSAR 實習,後在清華生物醫學工程系進入神經學相關項目研究並負責相關課程。
于 2014 年創立 Vincross,推出了可適應各種地形並獨立行走的六足機器人 HEXA,已獲得真格基金兩輪投資。
8)曹旭東:Momenta
這是一家頗具爭議的公司,創立之初就因所屬商湯科技的法人關係而獨立融資背黑。不過公司仍在正常營運,其四位女性聯合創始人中炎曾作為 MSRA 實習生。
LinkfaceCTO 黃賢俊,曾在 MSRA 任職八年,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帶隊完成了圖像搜索智慧排序、高解析度螢幕錄製、必應中英文機器翻譯、必應搜索字典擴展、無線螢幕交互投影系統 (Titanium)、分散式視訊壓縮等核心項目。
七、結語
歷經 19 載,微軟亞洲研究院早已超越了「跨國公司駐中國分部」的意義,中國 IT 界「黃埔軍校」盛譽名副其實:旗下超過 10 位院友在中國最頂尖的科技企業擔任高管,20 位院友當選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80 餘位在創業浪潮中大有所為。
業界對於這所偉大機構仰慕而敬重,它不僅為微軟一家公司創造價值和收益,更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推動著整個中國科技行業與互聯網技術進步與普及。
但另一方面,自 2005 年第一任院長李開複辭任加入谷歌開始,這座人才搖籃就一直在換血與輸出中振盪,於得失之間成就了當下科技界的武林盛世,勢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於微軟自身而言,更多的思考應在於如何在錯失了互聯網末班車後,借其技術儲備和積澱繼續重拾昔日的輝煌。「人才仲介」的鍋不能背!
看完 AI圈的武林傳奇,在智東西後臺回復 “小智 ”,給你傳授更多武林秘笈。
延伸閱讀
【傅盛崩潰】FB 宣布禁止中國工具 App 廣告,獵豹元氣大傷 中國創投大讚的完美商業模式:摩拜單車巧妙解決創業盈利難題,獲 2 億美元融資 【台灣看不到中國車尾燈】中媒專文解析:台灣是如何錯失移動互聯網浪潮的?
(本文經原作者 智东西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特稿:微軟亞洲研究院英雄譜 主宰中國科技圈的半壁江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