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麟的搜索引擎

標籤

2017 (6) 246 (1) 4.0 (11) 4C (1) 4P (1) 5G (2) 91APP (1) 二代 (5) 入口網 (1) 土地 (1) 土地公 (1) 大佬 (1) 大數據 (3) 工作證 (1) 工廠 (6) 不動產 (1) 中國 (13) 互聯網 (28) 分紅 (1) 化妝品 (3) 手機 (2) 比特幣 (2) 牛根生 (1) 代工 (2) 北美 (1) 台灣 (6) 奶昔 (1) (2) 生技 (1) 交互式網購 (3) 光棍節 (4) 全聯 (1) 名言 (5) 在地化 (1) 多層次傳銷 (6) 如新 (1) 成功 (5) 早安健康 (1) 百度 (2) 自行車 (2) 行動支付 (1) 行動裝置 (3) 行業洗牌 (1) 佐藤琢磨 (1) 李嘉誠 (2) 車迷觀眾 (1) 亞馬遜 (1) 咖啡 (1) 居家 (1) 林書豪 (1) 物流 (2) 物聯網 (18) 直播 (1) 直銷 (6) 社交 (1) 社群 (5) 花草植物 (1) 阿里巴巴 (8) 保養品 (1) 信息 (5) 品牌 (6) 城市儲存倉 (1) 後淘寶時代 (1) 故事 (1) 活萃司10 (2) 研華 (2) 科技 (20) 美利達 (1) 美食網 (3) 美容 (1) 美麗說 (1) 胡潤富豪榜 (2) 致富 (1) 限量 (1) 案例 (1) 浪潮 (3) 消費互聯網 (15) 消費者 (3) 消費者時代 (15) 能量飲 (1) 財金 (2) 迷你倉 (1) 馬雲 (11) 動畫 (1) 區塊鏈 (4) 商業模式 (14) 國土 (1) 國發會 (1) 捷安特 (1) 教學 (1) 淘汰 (1) 產業互聯網 (8) 產業風雲 (5) 視訊 (2) 移動裝置 (2) 移動寬頻 (3) 第九波 (1) 連鎖管理 (3) 郭台銘 (6) (1) 創業 (9) 媒體 (1) 富豪 (1) 無人機 (3) 稅務 (1) 統計 (2) 華人健康網 (3) 虛擬貨幣 (3) 虛擬實境 (1) 賀寶芙 (2) 越南 (2) 雲端 (12) 雲端硬碟 (1) 微型企業 (1) 微軟 (10) 微軟亞洲研究院 (2) 新加坡 (1) 新年 (1) 新零售 (10) 遊戲 (1) 零售智慧轉型指標 (12) 電子商務 (37) 電信 (1) 電動BIKE (1) 電腦 (8) 鼎新 (2) 團購 (2) 算命 (3) 管理 (2) 網電 (3) 網銷 (7) 裸照 (1) 製造 (1) 價值主張 (1) 導購 (1) 數位轉型 (8) 歐盟 (1) 蔡崇信 (1) 銷售 (3) 機車 (2) 機器人 (6) 橫幅 (1) 獨特 (3) 選品 (1) 錢財 (4) 營銷 (8) 聯盟 (14) 賽事 (3) 趨勢 (21) 鴻海 (3) 職場 (4) 轉移資金 (2) 醫美 (1) 雞肉 (1) 懶人包 (1) 簽證 (1) 霧運算 (1) 蘋果 (1) 蘑菇街 (1) 黨產 (1) A-Team (3) AI (5) APP (1) B88C (2) BAT (2) C2B (4) ERP (1) F1 (3) FB (4) Forbes (3) Google (6) GT (2) HEC (6) HTC (1) IBM (1) IM App (1) Indycar (1) INTERUSH (8) IoT (1) IPO (4) iRacing (1) ISO2015 (1) KMT (1) LINE (2) mail (1) Nascar (1) O2O (10) pchome (1) Twitter (1)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葡萄王金童 兩招打敗外商

台灣五大直銷公司中,葡眾是唯一的本土企業,卻一舉超越各大外商,去年營收僅次安麗。 身為老品牌的子公司,如何從賠錢做到高成長?
台灣直銷界,近年竄出黑馬。
四十六年老品牌葡萄王旗下子公司葡眾,以去年六一.三五億台幣的營收,在三月底出刊的《直銷世紀》排名中,一舉超越美樂家、如新、賀寶芙等外商老品牌,拿下第二名,僅次於安麗。
葡眾是前五大直銷公司中,唯一的本土直銷品牌。

事實上,過去十年,葡眾營收一直都維持在二○%左右的高成長率,僅有去年稍緩,但也成長了一三%。

成長快速的葡眾,卻相對低調、神祕:總經理曾美菁除了自家活動,鮮少出席公開場合,更不用說接受媒體訪問;創立十七年了,儘管多次受邀,他們至今也還未加入直銷協會。

業界對他們充滿好奇,但問到葡眾的特別之處,卻都搖搖頭說,「我們對他們也不太了解。」

關於他們何以成長快速的傳聞也很多:有人說,他們專門在電子廠中以「團購」的方式推廣業務;也有人說,他們專門經營特殊通路,例如醫院的病友團體等。「這些都是片面印象,不完全正確,葡眾不會只經營特殊團體,那樣反而限縮了,」葡萄王董事長曾盛麟笑說。

在台灣前幾大直銷公司中,葡眾不僅是唯一的本土面孔,也是最年輕的,更是產品數最少的。至今,十四萬名會員,仍僅以二十四項產品打天下,卻能殺出重圍。其中的關鍵,就在葡眾獨有的兩個「雙軌制」
雙軌一:六大顧問「合議制」(注一)

他們最大的特點,在組織制度。

一九九三年,當葡萄王創辦人曾水照創立葡眾時,只是覺得需要掌握通路。當時,做機能性飲料起家的葡萄王,已經在一九九一年建立了生物工程中心,決心往保健食品發展。

「當時的保健食品廣告不能說療效,走一般通路,推展速度比較慢。所以他決定要自己開一條路,」葡萄王第二代、董事長曾盛麟說,他是葡眾總經理曾美菁的胞弟,曾水照的次子。

當時他們嘗試過各種不同的通路模式,到一九九八年,才確立要用口耳相傳的直銷。在那之前的五年,葡眾都是虧損的。「當時(葡眾)還在找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賠得非常辛苦,」曾盛麟說。

一九九八年,曾水照找直銷界「六大顧問」進公司,建立制度與團隊。

當時的葡萄王因虧損,選擇減資再增資。六大顧問出錢投資,擁有葡眾股份,且進入董事會,參與決策。

因此,六大顧問不僅是業務領導人、專業經理人,更是股東,也參與決策核心,和公司建立深厚的合作模式。這是葡眾和其他直銷公司最不同的一點,也是成功關鍵。「外商的超級業務員貢獻再高,也無法進入董事會,」一位外商直銷主管表示。

業界觀察,因為這種制度設計,六大顧問與公司的成長緊扣,會有十足驅力帶動公司往前;而且直銷講究「複製的力量」,穩定的領導與組織,才能讓複製快速發生。

葡眾營運總監陳品諺也指出,六大顧問,就是組織的領導者,帶領十四萬的會員大軍。

「這就像大家一起走路,如果司令官帶領筆直往前走,終會走到終點,只是走得快或慢。但若更換領導者,一下左轉,一下右轉,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後退,」一位長期觀察直銷業的人士說,這是葡眾一大優勢。

六大顧問為葡眾建立銷售、獎勵等體系,也擁有營運的自主權。

「除了法規的督導與行政後勤支援,我們不干涉他們運作,有點像是『合議制』,」在葡眾十五年,由物流基層做起的陳品諺說,教育訓練、業務推廣等細節,都由六個組織各自訂定,而不是公司規定主導,和其他直銷公司很不一樣。

六大顧問擁有絕對的業務主導權,也發展出不同的生態。營收超過六十一億、十四萬會員的葡眾,行政團隊卻只有一百人的規模。

六大顧問帶的組織,結構非常強,忠誠度很高,」陳品諺說,「他們自動自發,這就是我們組織凝聚力之所以強的原因。」

曾美菁所帶領的行政團隊加上六大顧問帶領的業務團隊形成的「雙軌」,正是葡眾最與眾不同之處。

雙軌二:製造、品牌互利共生

另一個造就葡眾的「雙軌」,則是與母公司葡萄王共生互補的關係。

從製作機能性飲料開始,製造與研發就一直是葡萄王的強項。

特別是,台灣做保健產品的廠商,九成原料是從國外進口。葡萄王是台灣保健食品公司中少數掌控原料的,擁有「一條龍」的生產優勢。

例如,他們擁有台灣最大產能的發酵槽,至今累積兩百八十一噸的產量,提供給自家產品,也替葡眾及其他廠牌代工。

「發酵不是什麼專利,別人也可以發酵。但我們投資得早,有先行者優勢,競爭者沒辦法那麼快追到我們的規模,」曾盛麟說。

這讓葡眾有最穩健的產品供應基礎。目前葡眾前三大銷售產品:康貝兒、995生技飲品、樟芝益,就貢獻了葡眾六成的營收,而這三支產品的主原料,都掌握在葡萄王手上。

「葡萄王」老字號的品牌力也有助葡眾拓展。

「葡萄王的知名度對葡眾是有加分的,」一位業界觀察者說,葡萄王長期耕耘的形象,讓許多人比較容易接受,並信賴葡眾的產品。

從製造、品牌到行銷,葡萄王與葡眾共享資源。舉例來說,葡萄王生物中心的人,也會去葡眾幫忙做產品巡迴演講。

反過來說,葡眾也已經成葡萄王最大的成長動力。

這幾年,葡眾對葡萄王的貢獻日增,目前,在合併報表中,葡眾就貢獻了八成以上的營業額。

這樣共生的關係,在葡萄王現任董事長曾盛麟從英國回國後更加緊密。

曾盛麟是葡萄王創辦人曾水照的次子。拿到博士後,原本留在英國工作。他做過國際電腦品牌的行銷總監,也待過顧問公司。

二○一○年十月,他回到台灣,從董事長特助開始學習,然後引進新血、推動電腦化、與外資溝通等,逐步推動改革。

「一開始很辛苦,因為文化不同,」曾盛麟坦承,當時的葡萄王文化非常傳統,沒有統一的電子郵件,甚至還在用三.五吋的磁片;各地業務訂貨,是用各自電腦的表格回傳總公司等。

除此之外,還有老幹部會跳過他,直接向老董事長報告,或是對他說「我從你小時候看你長大的」,推動改革不易。

當時不過三十七歲的他,選擇把姿態放低,卻仍堅定推動變革,其中也包括與葡眾更緊密的合作。

例如,過去葡萄王只有事後產品的QC(品質檢查),沒有預防性的QA(品質保證),不容易因應現在愈來愈嚴謹的法規,或產業環境的變動。

「傳銷要做好,不難,但如果一個策略,或一個法規的任意變動,傳銷公司要崩起來也很快,因為會員們會口耳相傳,」陳品諺說。但建立QA制度後,就能提前處理、因應。

最新的例子,是葡萄王在五月中就自主宣布,為符合衛福部的原料藥源頭管理的新政策,他們清查出十項藥品原料藥使用食品級原料無法提出藥證,因此自主下架回收。在宣布的當天,葡眾就已經知道消息,並發出聲明,透過各組織溝通,不引起恐慌。行政人員表示,當天幾乎沒有會員因疑慮打電話進來詢問。

曾盛麟回國後,更固定每週三邀請葡眾主管回總公司開會,讓產品與通路的溝通更透明、深入。

《直銷世紀》觀察,去年底,葡萄王創辦人曾水照去世,是否會對葡眾未來經營產生影響,二○一五將是關鍵的一年。

而坐二望一的葡眾,未來在產品面,能否突破只賣葡萄王的代工產品,成為更寬廣的平台,甚至賣其他公司製造的商品,帶動下一波成長?

在市場面,葡眾是目前台灣前五大直銷商中,唯一還沒有跨國營運的公司。這匹台灣本土直銷黑馬又是否可能挑戰亞洲盃、世界盃?更是這顆新星下一波的升級挑戰。

-------------------------------------

葡萄王 二代接班挑戰大

當葡眾創造了台灣本土直銷業傳奇,母公司葡萄王卻風波不斷,其一是劣藥事件、其二是工廠廢水溢流遭罰,都代表有46年歷史的葡萄王,除了業績高成長,內控與管理仍需加強。

首先是5月17日,在食藥署公布GMP藥品上游原料藥清查結果前,罕見地在週末假日自主通報,承認旗下10項藥品使用食品級原料自主下架,相較於國內其他藥廠被清查公布後才承認,葡萄王「自首」的處理方式,顯得勇於承擔。

其二,去年11月底,葡萄王被桃園市環保局查獲溢流廢水到廠外水溝的情況,被罰款30萬元。雖然葡萄王解釋,並不知道會發生這樣的情形且承諾改善,卻也代表葡萄王內控管理仍有問題。

這兩件風波後,更核心的問題是接班。

葡萄王仍在接班過渡期中,現任董事長曾盛麟是半路接班,他的大哥曾盛陽、上海葡萄王前總經理,原本是第一順位接班人,但上海業績一直沒有起色,2010年葡萄王前董事長曾水照召回在英國工作的曾盛麟,自此接班發生變化。去年12月,曾盛麟在曾水照過世後正式接班。

但今年初,上海葡萄王才重組經營團隊,曾盛陽更在3月公告申讓2500張的葡萄王股票,減少持股,從葡萄王退休。這都代表著葡萄王的經營與所有權仍在變化中。

曾盛麟在公司內部大刀闊斧改革,電腦化、年輕化、引進績效管理等,改革幅度相當大,例如有近一半員工是曾盛麟回台後重新招募,新舊血有融合也有衝突,這些都是葡萄王二代接班後的挑戰。


一九九八年,葡眾重組找來六個外商直銷業的老將,以葡眾六大顧問的身分協助重新建立了葡眾的直銷體系、獎勵與銷售制度。生技保健食品需要體驗行銷,但現行廣告市場規定食品不能講療效,於是改走小眾之間口語相傳的傳播,中山大學直銷學術研發中心主任陳得發說,就發展生技保健食品而言,葡萄王選擇直銷通路,這是正確的決定。

但很多人不知道,還有一個最大的關鍵是,曾水照讓這六個人以入股的方式成為葡眾的大股東,葡萄王只占有六成的股權。也就是說,這六大顧問不僅是專業經理人,也是擁股權的大股東,葡眾的成敗跟這些專業經理人緊緊綁在一起,是讓直銷事業能夠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代工發酵原料,成全台最大供應商
葡萄王創始股東家族之一,最近十年來重新買回股權當上董事的全球刷毛布大王──菁華工業董事長黃彥一說,重組葡眾強化直銷通路,是葡萄王能夠重生的關鍵決策。也就是說,大家都知道發展生技保健食品,應該善用直銷通路,但葡萄王是先讓利給專業經理人,回頭就能貢獻給葡萄王,今天,光葡眾就占了葡萄王八成左右的營收。

通路交給直銷體系,葡萄王則專注本業,它長期且緩慢的一步步把產能擴大,就以生技保健食品最重要的發酵槽來說,葡萄王是從一套設備五噸,接著投資十噸、二十噸、四十噸到五十噸,這樣一套套慢慢設立。曾盛麟說,每一次投資都是建立學習曲線達到最佳效益,接著才把產能擴大,長期下來建立了進入門檻。

反映在財報與獲利,一九九八年重組,到了二○○九年才爆發,中間是長達十一年的紮馬步,現在葡萄王發酵槽產能達二百七十五噸,是台灣主要乳酸菌、菇菌等原料發酵的最大供應商。

因為,這些發酵槽不僅是供應葡萄王自己使用,也替台灣其他生技保健品牌代工,客戶超過十家,原來台灣有許多乳酸菌是葡萄王代工的。堅持自己走產品垂直整合,自己研發自己生產。這一點讓曾盛麟相當自豪,他說,因為原料到成品都自我生產與掌握,二○一一年塑化劑事件完全沒有影響到葡萄王。

相較之下,當年塑化劑風波幾乎席捲台灣食品與生技保健業者,如統一集團、台塑集團的長庚生技,到國營事業中油等品牌都被波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