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9
「物聯網時代,台灣可以著墨於智慧工廠、智慧車與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領域。」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今天在出席《物聯網產業領袖高峰會》時指出,台灣擁有完整的硬體供應鏈,在物聯網的機會很多,硬體就是關鍵之一,包括持久的電池、更好的封裝技術等,這些都是台灣優勢,可以多加著墨的地方。
隨著物聯網越來越貼近個人生活、甚至穿戴式設備進入人們身體,簡立峰分析,終端消費者對 IC、電池來自哪個品牌必然也會更加重視,他建議台灣元件製造廠商也需建立自有品牌,爭取消費者的信賴。尤其硬體方面是台灣強項,包括智慧工廠、智慧車與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領域都可以深入布局,他認為,短時間內台灣在智慧車領域應有很強的爆發機會,而台灣有很強的醫療、電子電機人才,台灣應要好好把這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掌握物聯網的絕佳機會。
此外,物聯網同時需要強大的軟體支持,台灣一直有很多的軟體人才,只是較缺乏產品經理人(PM)的訓練,物聯網是軟硬體、跨業的整合,對台灣是機會也是挑戰。
隨著物聯網商機起飛,軟硬體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成長,根據 104 人力銀行第二季資料,「物聯應用」工作機會雖僅約三千個,但兩年來增幅達 327%,高於同期全體工作增幅 45%。
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洪廣禮指出,物聯網的發展技術不是問題,重點是建構產業鏈,以及打造跨產業合作的經營環境。
面對台灣產業的關鍵轉折點,針對目前台灣物聯網的發展提出兩項觀察:
觀察 1:逆轉代工思維,搶攻創新財
在台灣物聯網相關職缺當中,近半是找尋硬體設計類人才,只有不到二成是找產品開發或專案管理人才;美國市場則反之,近四成職缺找尋產品開發與專案管理人才,找尋硬體人才僅一成。這說明美國企業多喜歡創新冒險,台灣的公司則偏向於製造代工。然而製造代工偏向產業後段,而非帶動整體產業的火車頭,因此利潤薄。觀察 2:台灣小型新創公司,物聯動能待引爆
根據國際調研顧問機構 Gartner 報告指出,到 2017 年,一半以上的物聯網方案出自成立三年以內的小型新創公司。但洪廣禮觀察,台灣目前物聯網相關的硬體工作僅不到 1% 來自 30 人以下的小公司;軟體應用只有 14% 來自 30 人以下的小公司。物聯概念磁吸 技術、關鍵人才各佔先機
根據 104 人力銀行資料庫統計,2015 年 8 月,企業開出物聯概念相關職缺,其主動應徵數不低於大盤,物聯概念職缺對求職者吸引力高。洪廣禮指出,物聯概念已成顯學,當企業發展目標市場前景明確,自然能吸引人才投入。面對未來產業鏈中需要的人才,洪廣禮建議:
基礎技術人才,轉型拚加值
手機連網、穿戴裝置聯網、汽車聯網、錄影機聯網等創新應用,顯示已經有很多聯網的軟硬體功能開發完備,未來只是把聯網的服務擴大到更多物件。因此,企業應積極規劃人才佈局與培育,首要協助既有的硬體研發設計人才、軟體開發人才與資料分析人才強化物聯網產業知識與服務應用,轉型、加值為關鍵人才。創新、整合、分析站穩馬步,才能躋身關鍵人才
要在這一波物聯浪潮取得領先,必須跳脫製造與代工思維,推出「以人為本」的創新應用與服務,透過聯網的普及,解決人的問題,滿足人的需求。具備創新思維的產品發展人員、熟悉軟硬體以及跨業整合的專案管理人才、以及大數據分析的資料科學家才是未來勝出的關鍵。只不過,新科技、新市場需求來得又快又凶,目前關鍵人才出缺情況嚴重,還有待各界加強培育。
舉例來說,Uber 用 mobile app、車、人(乘客)串起的共享經濟,未必需要非常困難的高科技,但卻體現了服務創新,提供人性的解決方案,同時解決了「叫不到車」的社會問題。
洪廣禮建議,台灣企業和人才應該多往這個方向思維,透過生活周遭的商模創新與顛覆,才能擺脫製造代工的微利宿命。
洪廣禮建議,台灣企業和人才應該多往這個方向思維,透過生活周遭的商模創新與顛覆,才能擺脫製造代工的微利宿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